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0篇
教育   96篇
科学研究   12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4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38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102.
华裔导演李安的电影影像具有纪实性风格,环境造型相对狭小而真实,表现造型倾向于多采用接近于人们正常视角的摄影角度,避免过多使用突出作者主观意念或造成强烈“效果”的造型处理;人物造型注重生活美和常态美,尽力在生活中典型性较集中的原型基础上进行局部的虚构与加工。  相似文献   
103.
2009年,李安带来了他的新片《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影片呈现出了上世纪60年代的年轻人对于生活的态度——他们要寻求冲破上一代立下的种种限制,他们冲出家门,寻找与释放自我,这就是上世纪的西方世界。然而家庭这一观念对于东西方来说.差别则相当之大。早在上世纪末令李安名声大噪的“家庭三部曲”相对《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来说,则呈现出了东方人对于家庭观念的看法。本文将从家庭这一角度,重温李安早期的家庭三部曲。  相似文献   
104.
李安全     
<正>李安全是个人名,而且还是个老师。因为常常挂在她嘴边的就两个字——"安全",于是被大家唤作李安全。她是位四十挂零的女老师,长得矮矮胖胖,但说话和和气  相似文献   
105.
文章认为,成人爱国主义教育最有效的途径是电影,尤其是富于丈化内涵的作品。作者以《色.戒》这部电影的小说原典、历史原典为基点,讨论在网络时代,如何通过创造富有丈化底蕴的作品,来表现爱国主义主题,更加人性化,也更易为成人观众所接受。  相似文献   
106.
文章通过伦理道德、父亲形象以及文化使命感三个方面对李行导演与李安导演的作品进行分析比较,并且结合具体电影文本,对两位导演的导演风格和美学特征进行详细阐述:他们为什么相隔几代却同是电影儒者,在影片中都强调伦理道德问题;"父亲形象"出现在他们两人的影片中是否有不同作用;两位导演都肩负着文化使命感,他们的文化传承侧重点各是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他们在传承中国文化时侧重点的不同.  相似文献   
107.
刘泳华 《职业圈》2012,(25):46-46
伦敦奥运虽已闭幕,但奥运营销的脚步却远未停止。回首本届伦敦奥运,国内两大运动品牌李宁、安踏上演了一出别样的“李安之争”。  相似文献   
108.
这是一部有关信仰与现实的电影。在少年充满信仰的叙述中一切苦难充满光辉,而另一个更为"现实"的叙述版本则充斥着血腥与暴力。人们可以自己做出选择:你更愿意相信哪一个世界?完成上一部影片《伍德斯托克》后,李安绝不会想到,自己会将整整4年时间贡献给一部只有一个人、一只虎的电影。  相似文献   
109.
如果拿<色戒>电影和小说一比较,就发现李安的故事叙述得太过用力而显得密集,过于紧凑:而张爱玲的小说叙述和情感皆疏淡得不动声色,最动情处也是一笔带过.这是因为张爱玲深谙中国小说个中三昧的个人风格和李安西方式的电影语言考虑,以及文字表达和电影媒介之间的差异,让<色戒>出现了李安的"密"与张爱玲的"疏"两个版本.  相似文献   
110.
意象化的影像——从《色戒》看影片对原著的还原与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的小说素有“纸上电影”之称,其文中的意象更是丰富而独特,让众多导演是又爱又惧,根据其改编的影视剧的评价往往毁誉参半、褒贬不一。以《色戒》中两个重要的意象:麻将和戒指为例,来分析李安在电影《色戒》中如何用其细腻而唯美的“意象化影像”再现原著的“意象化空间”,从而成功突破张爱玲的文字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