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292篇
科学研究   19篇
各国文化   11篇
体育   23篇
综合类   13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13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刘锡鸿坚持尊王攘夷,重本抑末的儒家学说,受到清流派李鸿藻等人的赏识,使他得为驻英副使,驻德正使。排斥洋务派李鸿章、郭嵩焘等,一再加以弹劾。不懂得文化可以交流,共同进步。他的观念,落后于不断前进的时代潮流,终被时代所淘汰。  相似文献   
42.
杨居让 《收藏》2012,(17):103-105
《名贤书札》是一套十分珍贵的名人手迹,其中搜辑的17封信札是清同治年间何绍基、左宗棠、李鸿章、曾国藩、祁隽藻、曾国荃等10人写给陕西籍名臣阎敬铭的私人信函,可谓精英荟萃,书墨含香。《名贤书札》采用经折裱褙装帧形制,前后硬纸封面用黄、  相似文献   
43.
程曦 《科教文汇》2012,(31):75-76
众多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中唯有李鸿章与洋务运动相始终,李鸿章的后半生就是洋务运动的缩影.因此,在教学中尝试通过反映人物观点的材料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洋务运动.  相似文献   
44.
曾国藩在担任礼部侍郎期问,开办了一个专讲理学的讲堂。京城中不管是满族权贵还是汉族官员,都慕名前去听课,其中就有李鸿章。曾国藩很是欣赏他,常对人说:“此人将来必成大器,是栋梁之材。”  相似文献   
45.
1900年,世纪之交,内外交困衰败不堪的大清帝国,突然发现自己处境尴尬而危险,那些来自于华北平原被饥饿和绝望驱使着的农民,喧嚷着进入了北京城。而那些心怀叵测的外国军队亦已开进了与皇宫相距不远的东交民巷。帝国朝廷里吵吵嚷嚷,臣子们分成了两派。剿除,还是抚用?这个问题摆在了权力的最高执掌者慈禧太后的面前。  相似文献   
46.
李鸿章是晚清杰出的外交家,他的后半生致力于中国的外交事业,虽然几乎所有的卖国条约都与其有关,但是在当时的国际大环境下他已经尽到一个外交家的全部努力。李鸿章之所以形成"和戎"思想缘于其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很深,非常重视中外力量对比,以及为频繁战乱的艰难时局所左右。  相似文献   
47.
杨晓霞 《大观周刊》2010,(37):10-11
本文通过对徐光启和李鸿章不同的生平简介与分析,论述明末与清末中国士大夫对西洋文化的不同接受态度,是由于明晚期社会和清末社会思想开放程度的不同而导致的。本文从这方面论述,是为说明明代不是传统认识中的黑暗,而是开放开明的。  相似文献   
48.
李景贤 《课外阅读》2013,(13):12-13
<正>近日读海外某华文报纸,偶见李鸿章怒斥"鬼子"的一爿妙联,顿生酣畅淋漓,扬眉吐气之感。亢奋之余,想为这位晚清汉人重臣写点文字。李鸿章是个功过分明的"双面人"。在中国近代史课本中,大家所看到的,多是其被否定的一面,而未读到他那被肯定的一面。妙联怒斥"鬼子"1900年秋,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慈禧携光绪帝西逃,失踪一段时间后复出,命洋务大臣李鸿章与列强代表议和。谈判结束后,中方与联方共同举行记者会。忽然  相似文献   
49.
~~现代街市点缀历史遗存——北京市东城区总布胡同的古韵风采(上)@王兰顺 @陈子齐 @李锦锟  相似文献   
50.
晚清重臣左宗棠以64岁的高龄,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挫败沙俄分裂新疆的阴谋,维护了祖国统一,为国立下了汗马功劳。返京后,两宫皇太后召见。接着,“妙事”出现了:太监们要左氏拿出陛见关节费3000两。你若不出这“人事”,任你天大功劳,也休想见两宫皇太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