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79篇
科学研究   36篇
体育   6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阐述了松散层地质、水文地质条件探查在水体下采煤工作中的重要性,以运裕煤矿107工作面南部沙沟松散含水层水文地质条件探查工作为基础,总结了松散含水层水文地质条件探查技术方法、工作流程,提供了涌水量计算方法,为水体下采煤安全性评价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2.
老舍先生把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评价为“英国的王”,文章认为老舍很好地概括了文协的活动特点。文协是一个松散的作家组织,这一点和新中国的作家协会是根本不同的,但它起到团结的作用。文协是一面旗帜,有了这面旗帜,全国的文艺工作者成了一家人,在抗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结合大岩洞隧道施工,介绍大岩洞隧道出口松散岩堆体预加固处理及CRD法施工,提出不稳定岩堆体条件下隧道洞身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14.
针对采空区内的松散岩体,运用三维有限差分法建立了数值模型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埋深条件下松散岩体的应力呈直线变化;对于水平应力,其斜率间的关系近似成指数关系;对于垂直应力,随埋深增大斜率没有变化;在不同冒落高度条件下,松散岩体的水平应力变化成多项式,次数随冒落高度依次升高;垂直应力变化曲线随冒落高度由直线逐渐变成对数曲线;在压实松散岩体过程中,应力在初始循环时步变化大;不同冒落高度条件下,循环时步随高度增大。  相似文献   
15.
“教育组织是松散耦合系统”论源于组织研究的有限理性观。处于开放系统的高校组织各要素间既具有独特性又具有响应性,在时空之中形成松散耦合系统,具有自身独特优势与不足。“松散耦合”提出后的近半个世纪里,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张,政府和社会对高等教育问责日益增强,“松散耦合”被广泛用来解释高校改革与发展,但也存在误用的情形。当前,需要重新审视耦合组织模式的辩证性与系统性,客观评价耦合效果,接受松散耦合与紧密耦合并存,加强高校组织松散耦合特征研究。  相似文献   
16.
17.
根据广西沿海地区钦州、防城、北海历年在沥青路面基层中大量使用砂砾结构的实际情况和使用经验、施工方法等加以总结,合理利用这一结构可有效使用当地材料,降低工程造价,发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种经验应总结提高和继续推广.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卷烟制造过程中松散回潮工序出口烟叶水分的稳定性,分析松散回潮工序各因子及水平对其出口烟叶水分控制的影响,识别出那些因子是位置因子,那些因子是散度因子,那些因子是调节因子,通过稳健参数设计,找出各因子及最佳的水平组合.结果表明,稳健参数设计通过把响应变量的变差作为研究对象,用改变可控因子的水平组合的办法来减小响应变量的变差,使得松散回潮工序出口烟叶的水分控制操作变得更加方便、快捷、简单,提高了生产过程的稳健性,烟叶水分的稳定性得到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9.
相比于计算机互联网络,移动通讯网络具有更大的时空跨度优势,以其为主导的区域教研可以有效利用农村教师较为零散的学习时间,形成更具参与黏性的教研团队,促进源于教学情境的具体问题的解决,引发更深层次的反思与交互。文章在分析移动教研资源设计的关键特征、教研主题的生成过程、区域教研组织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移动教研活动设计规模倾向小型化、任务组织序列化、关注交互深度的基本原则,设计了家常拉课、分散点课、专家播报的微型教研形式,构建了移动通讯网络主导的农村教师区域教研活动的一般过程。  相似文献   
20.
“为 N所 V”,语法学者基本上持两种意见 ,或认为它是被动句式的标志 ,或认为它是动词“为” 定语 名词性的“所”字结构。笔者立足于历时的角度 ,认为“为”与“所”一开始的结合比较松散 ,存在着由实词义向被动句式标志转化的一个过渡阶段 ,最终“为 N所 V”没有保留最初的实词义“为”与“所”字结构的简单相加 ,从表被动的方向发展下去 ,成为被动句式中的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