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3篇
教育   1080篇
科学研究   46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0篇
综合类   11篇
信息传播   16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95篇
  2012年   103篇
  2011年   133篇
  2010年   117篇
  2009年   82篇
  2008年   120篇
  2007年   75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104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浅谈标点符号的表义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标点符号作业书面语言的组成部分,通常用来表示句子的停顿和语气,有时还兼有表达语义的功能。一般地说,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标点符号才能表达语义,而且被表达的语义具有内在的隐含性。  相似文献   
22.
有的人认为现在已进入信息和网络时代,书写将由电脑替代,练抄写是不是有点过时了.其实不然.抄写不仅能促进中学生写好字,用好标点符号,正确把握文章段落层次和行款格式,而且可以促进学生从中领悟到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技巧,起到朗读和背诵所起不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23.
陈孝春 《陕西教育》2001,(10):34-34
课堂激趣方法很多,常用常新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笔者在教学鲁迅小说《药》板书课题时“画蛇添足”,在其后面用彩色粉笔醒目地写上了“?”“。”“!”“?”。  相似文献   
24.
本文从汉英两种语言的标点符号的差异入手,比较全面地介绍了两种语言的标点符号在使用习惯上的不同。并探讨了英汉翻译过程中标点符号的使用问题。  相似文献   
25.
篇末符号是书面语言表达的辅助工具,在文章的末尾具有醒目突出的特点。本文通过我国期刊使用篇末符号情况的调查与统计,对篇末符号的位置、形式以及选择篇末符号时应注意的事项等内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6.
标点符号是图书质量检查中的重要一环,对图书整体质量的影响不容忽视。但在实际编校工作中,标点符号的运用规范又常常被忽视,因而形形色色的标点错误层出不穷。本文拟从编校工作中最常见、最易犯的标点错误入手,通过举例分析这些错误的出现原因及改正措施,以期引起广大文字工作者对标点符号规范应用的重视。  相似文献   
27.
阅读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时,常常惊叹于范文的经典。那虚实相间的留白艺术,那美妙言辞的独特表达,那惟妙惟肖的精美插图,那欲说还休的标点符号……这些无不使人感慨于作者谋篇的匠心独具、表达的神来之笔。教师如何根据文本不同的特点,在课堂上留出短短儿分钟时间,给学生用作合理想象、激扬思维、填补空白、迁移写话,进行有效的随文练笔呢?  相似文献   
28.
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人类有声语言的符号系统,可以帮助我们分清句子结构,辨明不同语气,确切理解句子的性质和文章的意义,是书面语言的重要辅助工具和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标点符号的使用必须规范、科学,特别是作为学生重要学习载体的教材选文。  相似文献   
29.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韩愈《师说》第三段引用:“孔子日:‘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根据标点符号用法,加了冒号和双引号的引文为直接引用,此类引文不能有任何篡改.对照《论语·述而》原文“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发现,韩愈在引用这句话时增加一个“则”,省略一个“焉”.因此,它是间接引用,课文应把冒号和双引号去掉.  相似文献   
30.
《浙江省小学语文学科建议》中指出:阅读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引导学生感悟表达方法,经常随机进行读写结合练习。当前阅读教学中教师开始重视文章的言语形式,让学生得意而又得言。然而,课堂练笔作为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却经常被排斥在言语形式之外。在教学中即便练笔也往往只重视文本内容上的情感共鸣,却忽视了表达上的提升。一、基于言语形式下的课堂有效练笔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