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96篇
科学研究   5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10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33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0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丽江浪淘沙     
帘外水潺潺。别时容易见时难。这是在丽江古城的小客栈里,在纳西族少女频频的劝茶声中,我心醉帘外的小桥流水、目迷小巷的灯红酒绿,哀思这滇北的山沟沟里,何以会有大唐的遗韵?追索这弱小的纳西民族,何以苦吟华夏正声?  相似文献   
92.
93.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社会全面转型的关键期.在这一背景下,各行各业都面临着优化升级的重要课题,出版也不例外.与时俱进、不断深化改革,是出版人的职责,但最核心的要义仍旧是:坚定不移地认准价值方向,不摇摆,不迷失;持续地向人类文明长河中注入清新、活性、滋润生命的文化之水,使之生生不息,源远流长,这是出版应有的价值和独特魅力,也是历代出版人的历史使命.正因为此,传统出版在历经大浪淘沙后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其对文明的记载、文化的传承以及人类思维的系统性建设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94.
王芳 《语文天地》2011,(18):37-38
王安石并不以词著称,词作数量也不多,今存约二十余首,但其"作品瘦削雅素,一洗五代旧习"(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艺术性很高。前人评价其《桂枝香·金陵怀古》足堪"颉颃清真、稼轩"(《艺蘅馆词选》),《浪淘沙令(伊吕两衰翁)》叙史论史、以史托今,《千秋岁引(别馆寒砧)》"意致清迥"(《蓼园词选》)。这三首词不仅艺术价值高,且真切地反映了北宋当时的社会现状,更鲜明地展示出王安石不同时期的人生抱负与命运。  相似文献   
95.
陈娟 《语文天地》2015,(10):35-36
高中语文教材的选修部分有《唐诗宋词》,编者的主要意图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诗词佳作提高母语的审美能力,进行语言、情感和思维的积累,能够对作品内容的精深和形式的完美之处进行欣赏,从而促进学生心灵的丰盈和精神的成长,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笔者在半学期的时间里都在和学生学习唐诗宋词,知人论世,介绍作者,从内容到形式,从情感到主旨,从表现手法到炼字的好处,各个知识点,在课堂上都一一涉及。但最近几次考试,  相似文献   
96.
《文学遗产》08年第3期所刊胡建升先生的《苏轼〈浪淘沙·探春〉编年补正》一文,认为苏词中“昨日出东城”之“东城”非杭州之东城乃黄州之东城,此说不成立。  相似文献   
97.
综合动态     
红袖添香10年庆携手众网站倡议设数字阅读日本刊讯8月20日,2009红袖添香十周年文学盛典在京举行。从1999年8月到2009年8月,10年间网络文学迅猛发展,几百家网络文学网站历经大浪淘沙,留下的并不太多,红袖添香在时间的磨砺中,依然笑傲  相似文献   
98.
王凯 《辽宁教育》2016,(6):10-11
纵观这些年来奥赛选拔、培训、参赛的基本流程可以发现,奥赛已经渐渐成为并行于常规学校教育的另一条教育线,而现状就是有一大批孩子正在这条教育线上拼搏着、坚守着、期望着。如果本着"人是理性的"这一基本逻辑,那么从事一项活动总要有目标,有所收获,这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被诸如高招、小升初这样的目标所绑架,奥赛就会在功利化中丧失自我。因为,这样的绑定已经让学生和家长在思考"可以从奥赛中得到什么?"而不是"会从奥赛中  相似文献   
99.
孩子:还记得刘禹锡的那首《浪淘沙》吗?"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它的后两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妈妈要送给球场失利归来的你。你,抓着汗津津的衣服,抱着敞开口的球包,一副狼狈相,一见妈妈就号啕大哭:"我再也不打球了,再也不让爸爸去看球了!"不用问,就知道你惨败而归。上气不接下气,哭得都要呕吐了,为什么反映这么强烈呢?又不是没有输过?因为你太想赢了,上场前自  相似文献   
100.
作家孙见喜高屋建瓴,把笔触伸进了丽江的精神内核,以对比的手法进行古今观照、反思,在诗意的文字里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的人文情怀——在与现代接轨的同时,我们该如何坚守自己的传统文化?这样的深思与叩问,不仅深化了文章主旨,而且易于激发读者的共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