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347篇
科学研究   13篇
各国文化   9篇
体育   98篇
综合类   40篇
文化理论   11篇
信息传播   8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2007年度"上海广播电视奖"终评近日结束,共评出优秀广播新闻16篇,优秀广播社教作品15篇,优秀电视新闻18篇,优秀电视社教作品19篇.  相似文献   
72.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一个民族生长栖息的地域特点、地方特色,造就了它独有的文化大花园.你若是正月里来到山东,必会置身于秧歌的海洋中……山东秧歌风格多样,很是流行,不论男女老少都会扭那么一段,其中最具影响力的还属"胶州秧歌"海洋秧歌"鼓子秧歌",这三种舞蹈被当地人称为"三大民间舞蹈".  相似文献   
73.
散文的风格多样性有一个重要源泉,那就是各有不同的地方文化。各有不同的地方文化孕育出了各有不同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表达方式、表达语态,从而使文章呈现出不同的风貌。而地方文化最成熟的代表,便是代表了北京的京派文化和代表了上海的海派文化。即如此篇来说,便有京派文化的风味。  相似文献   
74.
通过对汉民族的舞蹈艺术——秧歌舞蹈的审美特征的分析,可以看出汉民族的审美意识发展变化的轨迹。只有与异域文化进行沟通与交流,走向世界,拥有现代审美意识,才能最好地保持具有深层文化底蕴的中华传统。  相似文献   
75.
延安时期秧歌运动概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延安时期,随着中共中央对文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功能的重视,秧歌这一民间文艺形式适时活跃起来,并以"全民狂欢"之势,席卷了整个陕甘宁边区乃至全国,从而形成延安文艺运动史上蔚为壮观的秧歌剧运动。  相似文献   
76.
陆抑非(1908—1997年),名翀中,以字行,江苏常熟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中国画院画师,浙江美术学院教授。陆抑非早年从陈迦庵习画花鸟,后拜于吴湖帆门下,合二家之法,毕生仍以小写花鸟为旨归。画  相似文献   
77.
2008年上海语文高考卷已经产生了一定影响。阅卷之后,我们可以从多方面加以评价。比如,我们可以从测量学上看它的性度与效度。我们还可以进行5年甚至10年来的内容与形式的比较,来看它“稳中有变”的“稳”和 “变”究竟是怎样的情形。  相似文献   
78.
著名作家迟子建中篇小说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从早期的代表作《北极村童话》,到今年年初刚发表的《草原》,此次推出的五卷本全面结集了迟子建20多年创作历程中最精华的25个中篇。这次出版的五卷本分别为《原始风景》《秧歌》《逆行精灵》《世界上所有的夜晚》《起舞》,除了收录同名的中篇外,还包含《北极村童话》《没有夏天了》《草地上的云朵》《香坊》《旧时代的磨房》《向着白夜旅行》《日落碗窑》《青草如歌的正午》《鸭如花》《踏着月光的行版》《草原》等20篇,全面呈现了迟子建的中篇小说创作历程。  相似文献   
79.
在汉族民间舞中,秧歌是人们最常见、最熟悉的一种,也是老百姓最喜爱,自娱性极强的歌舞形式.它主要分为徒步秧歌和高跷秧歌两大类,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扭",常常称之为扭秧歌.三道弯是扭出来的,它是一个运动的形态,是人体在扭秧歌的动作中所形成的体态曲线的流程.一般地说,这种曲线是指人体平面运动的曲线,是人体在垂直轴的基础上扭动而产生的横向拉出或折回的结果,并有一种内收和下沉感,给人以"圆"的呈现.本文就东北秧歌和胶州秧歌"三道弯"的异同做一比较.力图通过比较和分析从而更准确的把握这一秧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体态特征及这一体态在秧歌中的审美作用.  相似文献   
80.
随着云南省送走第七批100名上海赴滇支教教师,"十五"以来上海已先后派出7批共660位优秀教师赴滇支教。这些教师放弃上海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将教育的新理念、新方法、新信息、新经验带到云南,为云南夺取"两基"攻坚战的胜利及教育改革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