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322篇
科学研究   25篇
各国文化   10篇
体育   34篇
综合类   8篇
文化理论   10篇
信息传播   4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坐在屋里捧读<唐宋诗词选读>,心儿却被屋外纷飞的细雨打得湿漉漉的.透过如烟的轻雾,窗前如雪的梨花沉甸甸的,没有了娇媚和曼妙,倒生出矜持和沉重来.我的思绪越过春雨的低吟,在唐宋清明诗风词雨中流连,那么清晰,那么明丽.  相似文献   
102.
永远,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永远爱你,永远在一起,永远陪在你身边,永远……可永远它却并不是那么真实。时间不会永远,青春不会永远,人更不会永远,当永远遇见苍老,我们伤心也好,难过也罢,一切的永远都化作乌有,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苍老胜利的微笑。记忆中那个不可磨灭的清明,  相似文献   
103.
钱海涛 《下一代》2012,(4):46-47
春天来了。清明到了。 我们张家口市蒙古营小学少先队“李德生中队”的队员们,站在塞外古长城脚下,朝着遥远的大别山方向,朝着遥远的大巴山方向,朝着遥远的太行山方向,朝着我们所能想起来的爷爷战斗、工作过的所有地方,一声声地呼唤——“李德生爷爷!”“你在哪里啊!”  相似文献   
104.
泼墨留白     
(一)篆刻的古城,落款在清明时节。天青色的雾飘游在碧色的风景中,河水的起落招惹了弥漫的烟霭。随波摇晃的木船中,茶汤三沸。我抚袖点茶,铁观音的韵味随微热的水汽氤氲,闭目微酌,唇齿中蔓延开的是淡淡的意蕴。意念中的那卷泼墨画,此刻缓缓展开……  相似文献   
105.
清明时节,我和同学们来到巫水河边,将数百只花花绿绿的千纸鹤撒放到河里。看着那一只只随流水缓缓远逝的千纸鹤,我们的心中充满了悲戚。我们在纪念一个已经逝去的年轻生命,她就是我们的同学——匡晓雨。  相似文献   
106.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对徽州向往已久,为了让女儿点点感受古老徽州的水墨村庄,欣赏绝美的油菜花田,在这个微寒的春天,我们踏上了美丽的徽州之旅。依然是自驾,两天的路途对于孩子是个考验,为了赶走长途坐车的枯燥感,我们给点点带足了玩具,在一路的玩耍和欢声笑语中,不觉便到了徽州婺源。水墨村庄到婺源时,刚下过雨,远远望去,整个村庄犹如一幅"水墨丹青",美得不真实,只有踏上  相似文献   
107.
清明节之歌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的这首诗是古人对祭祀先人的传统节日——清明节的写照。冬去春来,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春草青青,春风习习。我们脚步轻轻地,轻轻地,走到逝去亲人的墓前,献上一朵素白的花;话语轻轻地,轻轻地,凑到革命烈士耳边,捎去一片深深的敬意!  相似文献   
108.
郑板桥擅长画竹,相传他为了画竹,把竹子种在自己的窗前,天天观察揣摩,因而竹子的种种形态特征烂熟于胸,每至作画时信笔泼墨,一气呵成。作文也同样如此。谁的观察能力强,谁善于发现,谁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材料,谁观察得越细致越全面,谁的作文内容就越具体越生动。鲁迅先生曾说过:"如果创作,第一须观察。"叶圣陶先生也强调观察对于写好作文的重要性,他说:"初学者,尤其不能不下苦功的是观察能力的培养。"笔者曾布置一次观  相似文献   
109.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创设情境 孩子们,古往今来,雨总会给人们带来无限的遐想,有谁知道关于雨的诗歌?(学生背相关的诗歌如《春夜喜雨》《清明》等古诗。) 师:你们真棒,老师从你们的背诵当中感受到了雨带给大地的变化,仿佛也闻到了雨后清新的空气。那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关于雨的小诗,看看在冰心奶奶的笔下,雨后又是怎样一番景象?(板书:雨后)齐读课题。  相似文献   
110.
"感恩"是清明节的价值内涵之一,也是现在社会流行的一种观念。但是"感恩"这一"德目"的效果并不都是积极的,有时是利、害并存的。从抽象的角度看,包括"感恩"在内的一切德目都是良性的,但是个体的道德行为却都是在具体的情境中的具体行为,存在一个道德行为是否合宜的问题,如何合宜需要有一个即时的"智"的判断。不同时代这种"智"是依据当代社会的主流价值的,社会主流价值是否正确决定着传统道德发挥作用的性质。"权利"是主流价值的凝聚化,它应该成为道德的基础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