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48篇
科学研究   9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9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正10月19日上午,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政协常委、外事委员会主任,原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党组副书记潘云鹤在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作了题为"智能城市的四个理念"学术报告。潘云鹤院士指出,世界正处在下一场重大技术变革的风口浪尖,以新制造技术、新能源和智能城市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将在塑造未来政经和社会发展趋势方面产生重要影响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建设"智慧城市"(Smart City)成为共识。潘院士认为,中国需要构建的是智能发展的城市。使当代传感器技术、互联网技  相似文献   
32.
正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夫文本同而末异,该奏议宣雅,书论宣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这是古人对文体发表的最早议论,可见古人已经关注到文体特征。20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家潘菽对文体和思维的关系有过阐述:"阅读体裁不同的文章,理解的难易不同,对思维活动提出不同要求。"我想,如果我们能够立足文体特征进行阅读教学,就能够更有效地训练学生思维,指导学生品味和习得语言。2013年10月,我所在的"张敏华名师工作室"在苏州市  相似文献   
33.
潘菽是中国近现代比较有名的研究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专家,同时还致力于社会活动,对我国心理学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一生致力于中国心理学的研究和教育工作,对心理学研究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34.
《科学中国人》2014,(5):78-79
<正>当今世界设计多元多样化的发展已成大势所趋,为有效宣传中国工程院"创新设计发展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推动中国设计界对新时期创新设计内涵及价值问题的再思考,2014年1月15日,由中国工程院主办的"2014中国创新设计发展战略专题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本次研讨会由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潘云鹤院士主持,包括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荣誉理事长路甬祥院士、  相似文献   
35.
无节拍流水作业是公路施工中常见的时间组织形式,通过案例分别介绍流水作业的两种组织方法——紧凑法和潘特考夫斯基法的组织原理、横道图绘制及工期计算。  相似文献   
36.
潘颂德新著《中国现代新诗理论批评史》是一部从容而大气、详备而缜密、深入而厚重的新诗理论研究专著。该书既为专业人员的研究和教学提供了许多详实的史料,也便于入门者对新诗理论批评的把握与理解。  相似文献   
37.
雷洋  胥瑾 《文教资料》2009,(35):30-33
杨静远重译的《彼得&#183;潘》是目前国内评价最好、销量最高、影响最大的中译本。本文参考了于连江博士的《多维视角下的文学翻译批评研究》,从社会历史因素、译者主体因素和译本语言因素三个不同层面分析杨译.旨在为将来重译这本小说总结经验。  相似文献   
38.
潘阆诗歌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阆为宋初晚唐体代表性诗人,他的诗歌主要描写细致清新的自然景色,表现与朋友们的交游唱和情况,及自己的失意怅惘的人生感怀。其诗风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习姚贾,崇尚苦吟,寒苦清奇的晚唐诗风;一是“间有五代粗犷之习”,诗风狂放疏淡、自然率真。  相似文献   
39.
李震宇 《垂钓》2009,(3):78-81
早上5点钟,天还是黑蒙蒙的,我就被乱哄哄的声音吵醒了。开门一看,走廊里所有的房门都打开了,很多人在忙出忙进,拉住一个人一问,原来都是从圣保罗过来钓鱼的,今天是他们钓鱼的最后一天,明天一早就要返回圣保罗。他们是一个钓鱼团体租了一辆大巴从圣保罗过来,路上要开28个小时,真是够辛苦的,怪不得人家说钓鱼的人都有神经病。  相似文献   
40.
李雪濤 《中国文化》2020,(2):165-185
從1887至1890年間,在德國柏林東方語言學院的中文教習潘飛聲、桂林與日本教習井上哲次郎之間通過漢詩有一系列的唱和活動。其中包括1887年潘、桂從香港到歐洲一路上的吟誦,在柏林潘、桂與井上間的唱酬,三人在1890年從歐洲回東亞船上的對唱。通過對這三位東亞學者生平和詩作的鈎沉,作者認爲,歐洲的生活儘管對潘、桂的詩詞創作産生了影響——特别是異域的環境和嶄新的世界對潘飛聲的心靈和思想造成的衝擊,這些都表現在他的詞的創作方面——但他們與井上之間的唱和依然是漢字文化圈内部的交流,幷不構成真正意義上的異質文化語境下的文學和文化間的對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