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7篇
  免费   0篇
教育   283篇
科学研究   7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13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尹红斌 《语文天地》2010,(11):21-22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意境,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可见。只有作者内在的“意”和外在的“境”高度融合才能达到“意境深远”的要求。  相似文献   
42.
古典诗歌优美的意境,离不开真实、鲜明、生动的意象。意象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把握意象,是鉴赏诗词语言和形式、评价诗词情感和内容的基本前提。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大体有以下三类:人象、景象和物象。  相似文献   
43.
上善若水"的哲学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以水喻道:渊深虚静;孔子以水述理:知、仁、恒;禅宗从水见质:净、空、明。儒、释、道、诗人共同演绎完成的"水"的意象,充分体现出中国人特有的宇宙精神。  相似文献   
44.
章探讨了散意境的本质内涵及其与诗歌意境的区别。同时提出了创构散意境的三条途径:抓住动情之物是意境创构的根本;突出寓意之点是意境创构的核心;展开想象之翼是意境创构的关键。  相似文献   
45.
姜枫 《毕节学院学报》2007,25(1):119-120
水粉风景写生是高校美术专业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风景写生教学中,学生掌握写生要领比较困难,写生过程常常出现色彩关系不协调,脏、粉、乱、净现象,针对这些情况,设计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会使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46.
物化、物象化是马克思社会哲学的关键概念.物化只是表达人由物来呈现、表达的事实,还没有揭示这一事实的社会性秘密;而物象化进一步明确物只是表象,真实的本质隐藏在表象背后.物化表示一种客观事实,而物象化则进一步表示批判意识已经看透这种事实了,要由“表象”直面真实.符号化是对物象化的进一步发展.在差异更加明显的文化符号化面前,物的社会分层日益展现,物的社会化由此获得进一步展现.  相似文献   
47.
作为一种文学创作技巧,象征手法被广泛运用于英国文学作品中。在托马斯·哈代的作品《无名的裘德》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尤其鲜明。哈代通过大量带有象征色彩的物象,暗示了自然规律的残酷,预示了主要人物的命运,从而深刻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48.
张一兵先生提出的"日本新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可能,在于这一术语有着不同于受西方马克思主义及苏联传统教科书体系影响的"日本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的异质性,避免了含糊地、不加限定地讨论一般的"日本马克思主义"。哈贝马斯的新市民社会论之所以不可能,在于其试图以国家、经济、市民社会的三元模型来"修正"或"缓解"黑格尔-马克思关于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二元对立的空想性。广松涉的物象化论,不具有"主体性已被主体间性取代,主体的内在论已被社会论取代"的含义。  相似文献   
49.
中国古典美学对《淮南子》的研究往往关注于形、气、神等方面,却忽略了它对建构审美空间理论的贡献。其实,《淮南子》所建构的审美空间主要在想象中展开、在时间中展开、在物象中展开,表明人们既以审美的态度观照外在世界,又在敞开自身的审美经验。当然,《淮南子》所展开的审美空间还不是艺术美学意义上的审美空间。即便如此,它对后来的艺术创作与艺术理论依然具有理论上的奠基性。  相似文献   
50.
苏轼诗作《自题金山画像》中有这样两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1儋州。”可以说,坎坷的人生遭际,成就了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卓越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