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6篇
  免费   2篇
教育   720篇
科学研究   11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34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2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81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61.
英汉语中都存在不少行走域词汇来暗指"工作、做事"的含义,形成"行走.行事"的隐/转喻模式。通过大量英汉对应表达作语料支撑,分析两种语言行走域词汇认知共性背后的认知机理,阐释词汇文化理据分析的必要性,促进外语学习与外语教学。  相似文献   
162.
英语词语语义丰富,包含本义和转义。英语词语语义灵活生动、变化自如,往往旧瓶装新酒,承载各种转义。由于英汉语言和文化间的差异,要理解和欣赏英语词汇的转义不是一件易事。从语义理据和语境理论入手,对英语词汇转义的生成机制和转义的确定进行研究,并结合翻译实践探讨在英译汉中如何准确再现转义。  相似文献   
163.
长期以来,英语长句翻译必须对源语言的复杂语法结构进行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处理译文.这种借助语言结构翻译英语长句较难处理内在逻辑和把握整句意思.基于此,从认知语言学角度,通过研究英语长句翻译过程的认知图式转换机制,尝试性提出相应翻译策略的认知理据,以期寻找其翻译的最佳心智捷径.  相似文献   
164.
文章将当代流行语和模因结合起来从认知上探索现代流行语传播现象,分析认知理据在模因的四个生命周期同化、记忆、表达、传播阶段的作用.从认知角度分析模因,不仅为流行语的分析提供了一条新途径,而且为人们研究语言发展变化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5.
正词的理据是指用某个词来称呼某种事物的理由和根据,换句话说就是某一语素形式表示某一意义内容的原因,是指词语的可释性。词的理据是否存在,即词的音义结合关系有理性和无理性的问题,是一个让古今中外,不仅仅是语言学家,甚至哲学家们都争论不休的问题。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柏拉图的对话录《克拉图洛斯篇》中就记载着以克拉图洛斯为代表的"本质  相似文献   
166.
于芝涵 《科教文汇》2008,(12):177-177
从广义上讲,语言上的词都可以视作是客观事物或现。象的名称,名称和客观事物现象之间都存在一定关系,即造词的理据性。词汇命名是个历史现象,也是一个历史过程,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本文以小轿车这个名称的兴起与衰亡历史为考探对象,具体分析语词命名和其所指称事物之间的理据关系。  相似文献   
167.
语言中的造词理据与汉字中的构形理据是先民观照、体察、感悟“名”“物”关系的心理镜像。由此沿波讨源,考释女娲神话起源。从造词理据看,“娲”即“蛙”;从构形理据看,“娲”为“ (锅),又源于葫芦。女娲是先民蛙图腾与葫芦图腾由共时异象分立到历时异象演化整合凝聚而成的综合性图腾,或者说,是先民生殖崇拜观念下多源混生的生殖女神。从女娲神话意象组合看,在出土文物层面,女娲神话几经演化最后定格于人类最早的炊煮器陶 (锅),饰有蛙纹、形圆腹大源于葫芦的陶 (锅)正是女娲神话的写实雕塑。  相似文献   
168.
得体性:商业命名的语用理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命名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特征的一种艺术性的言语创造.商业命名不但可以展示颇具匠心的语言艺术,也反映了现代时尚和人们的社会心理.好的名字,是企业、产品、店铺永久性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财富,其功用和价值已经远远超出名字本身的意义,而具有巨大的商业效应和社会效果.本文拟从语用学角度研究商业命名这个的言语行为的语用理据--得体性.  相似文献   
169.
"副+名"结构的社会与修辞理据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彦群 《天中学刊》2007,22(1):85-88
对汉语“副 名”的研究经历了从静态描写到动态分析和解释的过程。“副 名”结构逐渐得以广布的背后有其深刻的社会和修辞方面的理据。社会的发展、心理趋向的推动、大众文化的流行等,为副名结构的大量出现提供了必要的可能性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副名组合还具有语用修辞方面的优势和魅力,它是语言使用者由无意识地临时使用到逐渐有目的地特意选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0.
柳州话百子隐语有历时的传承性和共地的相同性,也有特别之处。它们的理据中包含着民俗文化的一些内容,也与一般词语有各种联系,但有的并不明显,需要补充解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