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0篇
教育   2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35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梁正君 《收藏界》2012,(10):58-63
神话人物故事图是瓷器装饰中人物纹样之一,多为佛、道等宗教人物,如观音、八仙、麻姑、财神、福禄寿三星,以及传说中的神仙人物,如刘海、仙女、牛郎织女、和合二仙、钟馗等。神话人物在瓷器上的出现不早于魏晋时期。两晋时期,飞天最为常见,多贴饰在青瓷莲花尊的颈部。唐代瓷器装饰艺术高度发达,人物题材得以初  相似文献   
42.
《收藏》2011,(8)
陶瓷大师之父、国画大师黄美尧教授采用大千泼彩画法和独创大墨大彩技法在陶瓷上首次完美展现通景作画,面面皆景青绿山水泼彩国画与当代景德镇官窑瓷首度完美结合瓷画合璧,奠定至高艺术地位张大千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和中国山水泼彩标志人物,2011年5月31日,苏富比春拍张大千作品《嘉耦图》拍出1.9亿天价,国画与陶瓷第一次融合的代表作一元代青花瓷鬼谷子下山,拍卖出约2.3亿人民币的天价,在2008年北京荣宝秋拍会上,著名国画大师范曾的老子演义青花画缸最终以134.4万元成交,为现代国画陶瓷融合的作品树立了新的价值标杆,黄美尧教授倾注毕生60年艺术之精华,创作景德镇陶瓷历史上第一款国画、国瓷两大艺术完美融合的《锦绣山河》国画瓷在专家品鉴会上受到10多位大师和专家的高度评价,并称为景德镇第一款真正实现通景作画,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相似文献   
43.
童亚平 《知识窗》2011,(6X):77-77
恽南田是清初没骨花鸟画流派开创者,恽氏没骨花鸟画对粉彩花鸟瓷画技法与风格影响极为明显。清宫院体花鸟画家受恽氏没骨花鸟画影响显著,将此技法向宫窑粉彩花鸟瓷艺术传播,然后盛行于民窑粉彩花鸟瓷艺术,至今未衰。  相似文献   
44.
吴泉明 《收藏》2008,(6):60-61
清末民国时期的文人瓷画烧造年代虽不久远,却身价不菲,成为收藏界的新宠,市场价格往住与清中晚期官窑不相伯仲,这有其历史缘由。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曾经强大的大清帝国日益没落,风光不再。盛极一时的康雍乾三朝官窑器成为绝响,从此官窑生产走人下坡,至民国建立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随着西方列强侵人,近代化的商品意识和市场经济观念迅速渗透剑瓷器生产这一传统工艺中。大批本来应该服务于御窑厂的瓷艺工匠和彩绘艺术家纷纷加入瓷器的商品化生产。与明后期的吴门画派、清中期的扬州八怪和清末民初的海派画家们一样,这些汇聚在景德镇的人才迫于生计,  相似文献   
45.
在艺术陶瓷创作中,工笔瓷画是其中的重要表现形式。以工整精细的线条,浓淡有致的色彩装饰,形神兼备的形象,体现出作品的艺术特色。陶瓷装饰,有釉上彩、釉中彩、釉下彩三大类。釉上彩以粉彩、新彩、  相似文献   
46.
李理 《收藏》2010,(5):14-19
本刊上期推出的青花瓷专题“青花妙彩”上篇受到了读者的热情欢迎.本期刊发下篇.继续阐述不同的学术观点,并将青花瓷的范围延伸到云南明代地方青花、民国龙泉窑青花、越南古代青花瓷等青花瓷周边领域,同时介绍一批民间收藏的元青花瓷画。  相似文献   
47.
青花瓷画是中国瓷器绘画中一颗耀眼的明珠,从唐宋开始经元明清三个朝代发展至今,经久不息地辉煌了700多年。中国文人画以写意著称,其潇洒的笔法、简括的造型、豁达的精神,与民间青花瓷画具异曲同工的艺术效果。笔墨,是中国画重要的追求;笔和墨,不能各自独立存在,一笔下去,  相似文献   
48.
洪则涌 《收藏界》2013,(4):49-53
"筱园珍藏"款瓷器因与浅绛彩瓷开山鼻祖程门有关,一直是文人瓷画收藏界高度关注的品种。从最早关善明的《瓷艺与画艺》,梁基永的《中国浅绛彩瓷》,到陈建欣、穆清、刘正波的《浅绛彩瓷画》,熊氏兄弟的《谦益堂藏瓷》,刘杨的《浅绛彩瓷品鉴》,陈树群、胡越竣的《浅绛百家》;直至最近的徐锦范、陈兵的《中国晚清浅绛彩瓷器》等都著录了一些  相似文献   
49.
王继龙 《兰台世界》2014,(11):96-97
在我国历史上的明代后期,欧洲的美术作品和绘画技法开始传入我国宫廷,随后在民间得以广泛的传播。在这一时期艺术上的"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也为我国现代及当代美术的发展确定了基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