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0篇
教育   39篇
科学研究   3篇
体育   6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21.
“教育既应提供一个复杂的、不断变动的世界的地图。又应提供有助于在这个世界上航行的指南针”。教育的重要作用,是使每一个人“有能力在自己的一生中抓住和利用各种机会,去更新、深化和进一步充实最初获得的知识,使自己适应不断变革的世界”。“学生”二字最根本的含义就是学会生存和发展。对于当代学生来说,一个“生”字自然应该理解为求知与创新,因为不求知无以创新。不创新无以生存。在终身学习的时代,每个人都是学生。生生不息,人类才有希望。[编者按]  相似文献   
22.
循环经济区别于传统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本文从循环经济的概念入手,分析了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及其与循环经济的关系,指出儒家“天人和谐,生生不息”的哲学观点与循环经济的理念一脉相承,目前我国已把循环经济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写入十一五规划。我们理应从古老的儒家生态智慧中获得启迪,大力传承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为发展循环经济,真正实现“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的经济发展目标提供思想基础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3.
"无极"本是上古先民对于宇宙大化流行的高度概括,"无极"生生不息,周而复始,既是万物的终极归宿,又是万化的初始发端。"无极"是太极的"心",太极是"无极"的"意","无极"内含"无限循环"的往复,"无中生有"的生机,是万物的玄机点,爆发点,归宿点。  相似文献   
24.
生命的意义     
生命绝不仅仅是存在,它是一个不断变化并且无情流逝的过程。父母的生命通过我们而延续,我们的生命也将通过子女而生生不息。我们制定的制度将会继续传承,通过他们而流芳百世。我们创造的美不会因死亡而失去光泽,我们的肉体会腐烂,我们的双手会枯萎,但是,我们创造的美丽、善良与真实的生活,却永远都会生机盎然。  相似文献   
25.
观点集萃     
世界上一切资源都可能枯竭,只有一种资源可以生生不息,那就是文化。——任正非有的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有的理想是不能实现的。在人生路上,我们要战胜惰性,把握时间,去实现那可实现的理想。——刘墉时间是个收破烂的,你本想将破烂扔给他,却不小心把自己也扔了。  相似文献   
26.
苏东坡贬居黄州期间,有几个地点与他息息相关,对他人生观转变意义重大。文章以一种新的审美视角,对苏东坡黄州几个主要遗址遗迹所蕴含的人生意义进行了观照和诠释,描画了苏东坡谪黄期间,从其人生低谷登上普世人生顶峰的轨迹。  相似文献   
27.
踏青有感     
清晨,阳光格外明媚。出门踏青,桃花竞相幵放。跑在路上,一阵阵风吹过草地,如同阵阵波浪。累了,坐在草地上,静静观察青草。轻轻抚过,它是柔软的,但它并不脆弱,它有顽强的力量。这种力量是只要有阳光、雨露,它就能在石缝、台阶随处可见;这种力量是哪怕顶着万钧巨石,也要持续生长。野草是连绵不断,源源不绝,生生不息的。我想,在生活中,这样的力量大概就是上进心吧。  相似文献   
28.
世界各民族的文化都是其特定心理机制的外化形式,反之,心理机制经人文化育而生成,通过积淀而成型后,又会反转过来或对固有的文化形态起到强化作用,或参照固有文化形成新的文化形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众多心理机制中,像生生不息、包容开放、忧患意识等,被认为是最基本和最核心的元素.肇始于<周易>的"生生之谓易"的心理机制,其产生和形成,与中华民族在远古时期的生存状态、长期农耕的社会结构、不断发生的内部纷争、抵御外族入侵的屈辱处境等密切相关.从价值和意义来说,它是我们生存的根基,延续的依据,进步的动力.  相似文献   
29.
维持一个企业持续快速发展的不竭泉源,是激发全体员工生生不息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动力。我们山东交运集团有限公司自2006年始,就将学习型组织理论导入企业,值得一提的是,企业始终把“创建”(创建学习型组织,建设企业文化,构筑和谐交运)活动的落脚点放在了工作创新上,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干事创业,营造出浓厚的创新氛围。  相似文献   
30.
王文 《记者摇篮》2005,(7):55-56
古今中外.千百年来,故事就在民间流传,生生不息。有人诗意地形容:“我们的岁月有多长,故事就有多长。”虽然人们一直在讲故事,听故事,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讲故事的方式在变,听故事的心理在变。这个“讲”和“听”已不仅仅是你说我听了,而是听觉与视觉等感官的全方位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