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1篇
教育   90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13篇
综合类   9篇
信息传播   1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中国的艺术从先秦到现在出现在不同的时代背景、经历不同的时代、接受各种外来的影响,至今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62.
夏兰 《考试周刊》2012,(21):22-22
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宗炳的《画山水序》和王微的《叙画》三篇山水画论是研究六朝时期山水画审美功能的主要依据。本文通过研究分析,提出山水画"畅神"、"悟道"的审美功能。  相似文献   
63.
彭哲 《教师》2010,(21):125-126
六朝时期的画论是中国画论中最重要的部分,后世画论都是以六朝时期的画论为基础,研究中国画论和中国画必须以六朝时期的画论作为基础,尤其是宋朝以后发展起来的文人画更是以六朝画论为依托,继承并发展了六朝画论的重要精髓。  相似文献   
64.
现代“写生”一词的基本概念和语意应该是众所周知的。从《现代汉语词典》里查“写生”一词可知:“[写生]对着实物或风景绘画:静物写生/室外写生。”从日本较为普遍使用的《广辞苑》里查“写生”一词可知:“しゃせぃ[写生]按景色或事物的原样儿移写。取客观描写为主的态度。”由以上社会广泛认可和使用的词(辞)典的内容来看写生一词,中国和日本的现代语义大致一样,这即是当今“写生”一词所包含的普遍语义。  相似文献   
65.
苏轼画论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证了苏轼画论中的主要思想 :其一 ,从形、神关系上 ,强调以形写神、形神兼备 ,重在传神”;其二 ,从绘画艺术风格上 ,主张“诗画本一律 ,天工与清新”,浑然天成 ,独具个性 ;从创作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上 ,推崇“画中有诗”,贵在写意。本文最后论述了画家深切体悟生活且充分发掘气质、才情与识见的潜能对各种绘画风格、流派形成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66.
晁霞 《图书馆学刊》2014,(12):120-123
作为中国第一部私家藏书提要式编目著作,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的学术价值正在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和肯定。近年有关《郡斋读书志》的书目学研究和学术论文,以及中国大陆和港台地区的硕博士学位论文,都呈日益增长趋势,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对于《郡斋读书志》收录的画论书目,学界还缺乏深入探究和重视。《郡斋读书志》的画论价值亟待有识之士的进一步发掘。  相似文献   
67.
当今画坛充斥着一种不良现象,即为了追求名利,去求新求变,却忽视了对传统的继承,也就是对传统画论的深入了解,因为传统画论在当今也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这就要求当今的艺术家应该在学习研究传统画论的基础上使得自己的艺术实践得到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68.
李学明 《收藏》2014,(19):19
一幅画映入眼帘,我们首先看它的气息如何、味道如何,看到喜欢的画,内行常说“这画画得很有味儿”,相反的评价就是“画得没大意思”“像白开水”中国画的“味”要由创作者的创意和欣赏者的心领神会来共同完成。在学明的作品中,对气韵把握得很好,有味道,这不容易。赵孟頫有一段著名的画论说:“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学明的画从总体来讲,古意盎然,欣赏起来给人愉快、轻松的感受,很有趣味,在调侃与幽默当中还蕴含着比较深刻的人生哲理,可以说,他的画达到了一种很高的境界。——刘龙庭  相似文献   
69.
“第一印象”,是对诗情的直觉感受阶段,它常常会接触到诗歌的个性特点和新鲜之处;但直觉欣赏还不能全部把握作品的感情底蕴,有时直觉欣赏也会出现偏差。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说:“画有初观平淡,久视神明者为上乘;有入眼似佳,转视无意者。”读诗与观画一样,也有初读没有准确把握诗歌表情达意的特点和优劣的情况。所以,欣赏诗歌应该十分重视“第一印象”的感受,但又不能满足于“第一印象”感受,而应该将欣赏伸向深化,进行深层次的美学鉴赏。  相似文献   
70.
郑楚兴 《收藏界》2012,(8):146-147
引言:"形在似与不似之间"是中国画千百年来奉行的一条艺术真理,它明确地、简练地概括了中国画的造型原则。本文从中国画论中的以形写神、形具而神生、神在形似之外等方面来探讨中国画的形与神之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