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1篇
  免费   0篇
教育   245篇
科学研究   4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8篇
综合类   5篇
文化理论   6篇
信息传播   89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文化随笔散文与单纯的文学散文不同:单纯的文学散文只是描述人生、情感、个人经历的东西,而文化随笔散文有更多的文化、文艺、思想和其他学科的气息。因此,文化随笔散文与其他散文样式相比,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更有文学和文化味;二是更有理性和思辩性。  相似文献   
102.
《大观周刊》2010,(47):54-54
近日,我省著名油画家姬进春创作、挂进天安门城楼的《知音图》在中鼎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举办的北京“2010秋季拍卖会——中国油画专场”海内外130件油画作品拍卖会中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103.
《今传媒》2010,(6):77-77
余音(1962年-),文史学者,纪实作家. 安徽寿县人.中国<史记>研究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辽宁作协会员、大连作协理事.<家庭>、<知音>、<报告文学>等多家报刊签约作家.就读于海军飞行学院、海军政治学院、中国文化书院、辽宁文学院等.飞行员出身.曾在海军政治部、大连市委宣传部工作,后到某杂志社任职,历任首席记者、专题部主任、执行主编等.  相似文献   
104.
赵国妮 《青年记者》2010,(12):54-55
《现代汉语词典》对标题的定义为:“标明文章、作品内容的简单语句。”这也是我最初对标题的认识,后来从事编辑工作才渐渐清楚,这只是最基本的。《知音》杂志副总编雷一大在接受采访时说:“文章的标题是一张报纸、一本杂志甚至是一本书留给读者的一个决定性‘印象’。读者选择报刊书籍,通常是‘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  相似文献   
105.
田小华 《军事记者》2010,(10):71-71
唐代诗人贾岛有句流传千古的名诗:“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我经常用这首诗鞭策自己。  相似文献   
106.
那一刻,一个绝美的女子纵身一跃,在跌入僵冷水中的千分之一秒,没有回头,也没有像屈子那样的仰天长叹,更没有急呼......此刻,你的泪水原该滿盈着眼眶,如花瓣上的朝露,风一过就会跌落。可是,你没有。你泪已干,心  相似文献   
107.
片段一:说文解宇,理解题意 (播放乐曲《知音》,出示课件“伯牙鼓琴图”,师述说后引出课题)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来学习关于伯牙和钟子期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  相似文献   
108.
(一)文学阅读的目的 关于文学的创作和欣赏,刘勰在《文心雕龙&#183;知音》中有这样的认识:“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基面,觇文辄见其心。”在文学的创作过程中,艺术家在观察、体验生活基础上,总是先有情感、思想的酝酿,然后用言辞的形式表达出来,所以有“诗缘情而绮靡”的说法。  相似文献   
109.
知音》杂志的标题一直为人们所欣赏称道,其标题艺术性强,感染力深,独具特色。与其他同类刊物相比较,《知音》的标题最独具特色的是文字的表达非常煽情,它用一种饱蘸情感的夸张句式触动读者的心灵,拉近与读者的心理距离。其次,标题的语言呈现具象化的特点,细腻形象生动的概括了整个故事,传递出了尽可能多的信息。再者,标题的最大亮点是多处使用陌生化的语言,通过修辞手法的运用,词语的超常搭配等形式,使读者感受到标题语言的新奇和美妙。  相似文献   
110.
“诗道”这一概念,见于刘禹锡《董氏武陵集纪》,其具体内涵涉及五大问题:一是诗歌意境创造中的言意关系,即如何以简约之辞传达丰厚之意韵;二是强调了作家的想象力在营造作品意境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三是将诗歌意境的创新跟作家对诗史的深刻认识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发扬言志抒情文学传统之根本精神的基础上,突出了诗艺的推陈出新;四是提出了“不试故艺”说,阐明了诗歌艺术之提升,与作家人生境遇的内在关系;五是从鉴赏批评的角度,指出了“知音”的重要条件之一,在于读者与作者在人生经历上的相似性。这些理论观点,从不同的方面丰富发展了唐代诗学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