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5篇
  免费   3篇
教育   196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13篇
体育   11篇
综合类   18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6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亳州旧志中收录了许多关于当地教育的碑刻文献,其中部分文字详细记载了明清时期亳州城内官学建筑的创始、修葺、改建等情况,通过这些碑刻文字,可以清晰地了解到,明清时期亳州城内官学建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规制也较为完备,形成了由学宫、文庙、书院等组成的庞大官学建筑群,这对深入探讨当地教育和城市变迁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2.
榉根岭是徽州通往池州的古道,在这条古道上至今还保留着七通明清时期的碑刻。对其加以解读,能深刻感性的认识徽州民间慈善帮助、水土保持等。同时为研究徽州文化,特别是民俗文化提供了详实的材料。  相似文献   
103.
包括乌江流域在内的我国西南民族地区具有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多是单一民族聚居和多民族杂居之地,历代各族人民通过勒石树碑方式记录了历史时期的人物和事件,其中颇涉令人瞩目的女性形象。借助地方史志文献和田野考察资料,根据类型学分组归类的理念和方法,包括乌江流域在内的西南民族地区历代碑刻文献中的女性或是执掌权柄的巾帼英豪,或是仁义好施的善妇,或是善事翁姑的孝妇,或是助夫成就的贤妇,或是勉力抚孤的慈母,或是坚贞不移的节妇,这种分类大致可以窥见历史时期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对女性的态度。研究这些女性形象,是对"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化,也对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极大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04.
黄梁梦吕仙祠今年四月正式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全体黄粱梦文物工作者的花红季节、是所有追梦求梦中国人的花红季节。  相似文献   
105.
李忠 《文化交流》2013,(4):M0002-M0002
杭州是已故漫画家华君武老人的故乡。2013年1月11日,华君武漫画园落户西子湖畔,从此,华君武的漫画和微笑将永伴风语林音。漫画园由浮雕柱和浮雕碑组成。立于正中的四方形浮雕柱上端嵌入华君武的浮雕头像,两旁的浮雕碑刻有他的漫画代表作品12幅,其中4幅为杭州题材。  相似文献   
106.
明代中后期,面对内外局势和实力强弱的变化,永顺土司彭氏家族在不同的政治利益的驱使下,选择了不同的婚姻对象,与其周围的土司家族之间通过联姻,形成了一个婚姻集团,建构了自己的权力网络,巩固了永顺土司在地方社会的权力,实现了其政治统治的目的。永顺土司这种独特的联姻方式及其变化,大多散记在碑刻、家谱等民间文献中,通过对该类文献的利用与解读,有助于深化对土司制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7.
通过查检地方志、文人文集和谱牒等多种文献,本文校订笺补了《广州碑刻集》中部分碑志材料的文字问题,以期为今后的广州文史研究者提供一些较为准确的基础文献材料.  相似文献   
108.
本文通过对闽西平和县九峰镇建祠修坟碑、建校设文会碑与禁碑三类家族碑刻的分析,探讨了其中蕴含的地方民俗与乡民的传统观念。  相似文献   
109.
《保山碑刻》汇集了保山市文物考古工作者多年劳动的心血和汗水,以实证展示了保山的历史文化。该书与以往的碑刻类书稿相比,更重视了碑刻面貌、历史面貌、文体格式的全面性和述评、编排的精警性。无论在内容选择或形式编排上,都有较大的突破、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无论对史学研究还是碑刻书法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文化界大力推介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0.
文化遗产碑刻档案以碑载文,兼具文物、非遗和档案文献三重特征。文章以苏州园林书条石档案为例,从建档保护、开放合作、多元推广三方面,总结了文化遗产碑刻档案的建构与利用的实践做法,分析在保护研究、数字开发、成果转化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文化遗产碑刻档案的保护与利用应着眼于整体研究、数智赋能、活化利用,从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