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5篇
  免费   3篇
教育   196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13篇
体育   11篇
综合类   18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6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韩继斌 《武当》2010,(9):42-43
六、“一柱擎天”碑刻 该碑嵌刻于金顶转运殿下岩体,四字刚劲有力,碑高86厘米,宽408厘米,为湖北省第一任教育长宗彝书于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宗彝,清末民国初期书法家,字藻生,汉阳人。  相似文献   
32.
杨立志 《武当》2010,(10):43-44
我们在对武当山区进行的道教遗迹考古调查中,发现了一批有关龙门派的珍贵碑刻资料,对研究明清龙门派历史有重要史料价值。其中,金沙坪凝虚观现存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皇帝敕谕武当山遇仙坪凝虚观主持及道众人等》及万历皇帝命遇仙坪全真道人李玄成建醮碑记等尤为重要,它揭示了万历皇帝舅舅李玄成修道武当凝虚观的历史之谜。  相似文献   
33.
陈根远 《收藏》2010,(11):95-97
陕西向称碑刻之渊薮。今存之古代书迹如以载体论,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甲金时代(商至西周)、碑石时代(秦至唐)和纸素时代(宋代及其以后)。而在整个碑石时代,从秦汉到西晋、前赵、前秦、夏、西魏、北间、隋、唐,由于皆曾建都在陕西关中的长安一带.  相似文献   
34.
《中国博物馆》2009,(3):31-31
1973年4月,随着对外政策发展的需要,河南省博物院承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画像石、碑刻拓片展览”赴日本展出。该展览共展出密县画像石、南阳画像石和碑刻的拓片157件,为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相似文献   
35.
汉字发展演变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魏晋南北朝是汉字由隶书发展成楷书的重要历史阶段,该时期的碑刻文献真实地记录了汉字这一历史嬗变的过程。其文字特征表现出造字方法出现新的时代取向,楷书为主而众体相杂,笔划构件增减改换,假借衰落而代之以专字,字形同化讹混,其结果造成异体丛生。  相似文献   
36.
苏州是历史文化名城,苏州碑刻之多是与明清以来苏州的地位相应的.对碑刻的分类可以采用多重标准.从本质上来说碑刻是把文字刻在石头上的文书,它与其他文书一样,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为了凭证、记载、公布和传递的需要而作的特殊的书面记载.文章从文书学的角度,以<明清以来苏州社会史碑刻集>为样本,对之重新加以分类,并一窥苏州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严密的社会管理.  相似文献   
37.
汉魏六朝碑刻中礼俗委婉语数量巨大,使得表示委婉意味的语义场和相应的词汇场大大扩张,表示相关意义尤其是“死亡”意义的同义聚合也得到了扩充和丰富,对进一步研究该时期的语言、文化、心理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8.
通过对现存金元时期泽州一地碑刻丈献中道观寺庙碑刻文献研究可以看出,金元时期泽州形成了以民间信仰思想为主,道佛相融且有着浓郁地方特色的宗教思想,这一宗教思想体现了泽州崇儒尚俭民风,也与金元政治统治宗教思想相呼应。  相似文献   
39.
十六国北朝碑刻的破体现象十分突出,具体表现在融合多种书体特征的"破体书"和大量俗体字上。本文由分析"破体"概念的内涵入手,试从书法和文字两个方面分析十六国北朝碑刻的破体现象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40.
通过对乌江流域民族地区古代交通状况的探讨,结合相关碑刻文献,认为该地区的交通管理具有官民一体的管理主体、丰富多样的管理对象及习惯法的管理方式等特征。研究该地区古代交通管理有利于借鉴传统交通文化的有益部分,更便于探寻乌江流域地区的发展规律,提出未来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