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0篇
教育   8篇
科学研究   7篇
体育   34篇
综合类   3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1.
刘铁成 《武当》2007,(3):4-6
诗曰:太极妙谛自古传,几度泛波红尘间。法起真如明慧海,术合先天启丹元。妙法合真周丹野,紫气东来太上先。五传始至先师祖,显化刚柔结做乾。丹道内执显真本,金锋外显渡有缘。法证本真逍遥客,元呈六脉倡太玄。明月耀碧空,古法印寰中。真途妙如意,自然大道生。  相似文献   
12.
话说民俗端午节中的祛病防虫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端午节又名端阳节、五月五、五月节、端节等,是我国三大民间节日之一,也是夏季的第一大节日,是盛夏的开端。古人认为五月是恶月,五月五是恶月恶日。原因是进入五月后气温开始升高,天气热,苍蝇、蚊子孳生,人们容易中暑,一些疾病如疟疾、痢疾等开始流行。古时医疗条件差,人们便把这些灾难归因于一些害虫、毒虫。古时,人们为了免灾祛病防虫,常采取各种措施预防,久之成俗,便形成了传统民俗端午节。端午节各地有不同的风俗与传说,大部分都与防虫有关: (1)插艾草:端午节插艾草之俗已有一千年以上的历史。艾草俗称艾蒿、艾子、…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民族传统体育与传统养生之道的异同点的分析,从而得出了民族传统体育与传统养生之道都是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的结论,二者都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都具有健身、祛病的功效。民族传统体育与传统养生之道在不断的发展中相互借鉴、完善自我,对人类的健康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养生之道     
一、养生概述何谓"养"?据《说文解字》,"养",供养也,后引申为调养、休养、生息、休息等。因此"养生"的含义,也即是延年益寿。《史记》记载:"礼由人生,人生有欲,制礼以养人欲,……故礼者,养也。"因此,周天子定五礼,以礼疏导人欲。养生之道历史悠久,有文字记载的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龙马负图,伏羲观象画卦。经过我们祖先不断的实践、总结,逐渐形成一整套祛病强身、延年益寿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5.
郭玉杰 《精武》2007,(9):F0002-F0002,I0001,I0002,64,65
自"悟拳"在《精武》发表后(2005年第10期),在读者中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可是如何以"悟拳"的内养功法,达到祛病强身,在养生的同时,又生出搏击自卫的能力,筑基功是必经之路。拳经曰:"要把骨髓洗,先从桩功起"武功的筑基功是以桩功为主,以桩功增强内气内力,从而达到精满气足、体质改变。悟拳的筑基功,是以"六球五行庄"和"九龙盘"为主要的筑基功法。  相似文献   
16.
刘彦骅 《武当》2005,(2):50-51
《导引祛病歌》是唐、宋时期在道门内部流传的养生歌诀,明朝至正年间由著名养生家冷谦收入他所著的《修龄要旨》一书中,其后遂在民间广为流传。 明清以来,各界人士多有按法修习之人,多得长寿,本法简单易学,坚持习练者,受惠终生。 第一首:壮颜歌 原诗:津液频生在舌端,寻常漱咽下丹田,于中畅美无凝滞,百日功成可壮颜。  相似文献   
17.
2004年春,佛山中山公园群英阁酒店的寿宴上,在亲友们“祝太极老寿星公年年有今日”的祝福声中,我情不电禁。即席写了一曹七律给亲友:  相似文献   
18.
太极拳是我国传统保健体育之精粹,它注重内外兼修,形神兼备,具有防病健身、抵抗衰老、延年益寿等诸多功效,是一项理想的健身形式。结合医学和生理知识,对太极拳养生祛病机理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测试了跳炼元极舞者的身高、体重、血压、安静时心率、体前屈等,结果显示出实验前后呈显著性差异,证明跳炼元极舞对健身、祛病有独特的效应。  相似文献   
20.
中医学有着数千年悠久的历史,对衰老机理有其独特见解。中医学说衰老机理大致可归纳为四种:一是脏腑虚衰学说,二是气血失常衰老学说,三是精气神衰老学说,四是津液不足衰老学说。其中,脏腑虚衰学说又分别从肾脏虚衰、脾虚、肺脏衰弱、心脏虚衰、肝脏虚衰五个方面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