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3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2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本文力图深入细致地阐释鲁迅的散文名篇《野草·秋夜》的艺术魅力和象征意义构成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52.
诗眼     
考点分析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是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即一句或一首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字眼)”(有时是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就词性来看,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如“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朱淑真《秋夜》)两句中,“凉”表面写“床凉”“天凉”,其实是写“心凉”,写心境的孤寂;“缺”表面写“树有缺口”,其实是写“人有缺憾”。“凉”“缺”二字弦外有音,一语双关,明则说此,暗则说彼,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人心中无限的落寞与无奈。  相似文献   
53.
秋夜”是解读巴金《秋夜》的关键词.作家对现实世界“秋夜”的心理体验与对精神世界的构建形成了同步同构的关系.通过对巴金散文《秋夜》的关键词、反义语义场、修辞接受三个角度的语言学分析,揭示《秋夜》语言特色以及巴金对鲁迅《秋夜》的积极接受带给读者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54.
摘要:鲁迅的《秋夜》是一篇由众多的象征形象构成的具有含蓄隐晦之美的散文诗。以往的评论多从政治角度去分析,把它看作现实生活的阶级关系的象征。论文试从作家的整体思想与情感世界出发,以新角度探索《秋夜》象征形象所蕴含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55.
近日,观摩古诗教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长春版 五上),执教者将“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两句范读成: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对此,笔者认为:执教者并没有弄清格律诗的句式结构特征,以及诗句字词意义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将原诗文“读破句”了!古典诗文非常注重节奏与韵律,颇具音乐性。郭沫若说:“节奏之于诗,是她的外形,也是她的生命。”  相似文献   
56.
倾听自然     
<正>叶繁便是夏,花满自然秋。晨曦撩开素色帷幔,又没轮廓清晰似梦。浅浅水湾,开满花朵,清河将心灵轻轻托举。去自然中畅想吧!在那儿,我们将细细聆听刨冰初融的池塘那潺潺的水声,柏树弹奏寂静古曲,风信子随风摇曳在百鸟争鸣的春韵中……寻找生命中一切美好的乐音,倾听自然。No.1品湖滨晴雨在湖滨,我们将驻足倾听——第一缕春雨播洒大地,微风轻拂婆娑树影,白鸽在脚边扑棱翅膀。耳畔凝神的滴答雨声,完了心中清澈  相似文献   
57.
秋月白     
又是中秋夜,月儿升起来了,在自家的东墙留下她的笑靥。女儿在院里凝望了很久,一看见上半弧的光刚爬过墙头,便急忙跑到屋里叫道:"妈妈,月儿上来了,出来给我燃香罢。"  相似文献   
58.
散是学样式中写法最自由活泼,灵活多样的,讲究的就是随便,自如,但托物寓意散具有必要的“程式”:选择寓意物,描写物的品格,再揭示作的寓意,鲁迅的《秋夜》是这类散中艺术成就最高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59.
鲁迅先生为文是极讲究精练的。他认为,要精练就应“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但同时他又将语言的“重复”与“反复”分得极清,因为“重复”是哕嗦,“反复”是艺术。他在《秋夜》是这样反复地写“枣树”的:“在我家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用了两次“一株”,两次“枣树”,这作为开篇句,很好地“反复”出作者当时凄切的心境。在《祝福》中,“反复”的特点是作为人物的语言表现出来的,“反复”的形式有两种。  相似文献   
60.
夜送银元     
薇薇  泽公 《下一代》2008,(6):50-5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