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0篇
教育   18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18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9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笔、墨、纸、砚乃书画家之"文房四宝",然笔、墨、纸难以保存,唯砚独领风骚,可经历绝世,自古长存,惊人心目。尤其是名家名砚,被历代文人视为珍品,倍加重视。其来历,其造型,其质地,其传说都饶有讲究,人们可以从中读出其丰厚的文化内涵,在辗转玩索中品味其无穷的魅力。端砚的美学意义体现在石质、纹理、石品和砚铭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22.
在技术、政策和用户的驱动下,全媒体成为发展方向。建设全媒体端砚数据库对当地经济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源共享和图书馆服务空间的拓展具有重大意义。文章对全媒体端砚数据库的构建意义、研究内容、全媒体内容结构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3.
陈大同 《西江大学学报》2006,27(4):33-34,47
从清代以来就流传着的端砚制作始于唐武德的成说并不确切,在《苏轼全集》中见不到这样的论定。相反,苏轼以重金购得东晋王羲之使用过的古风池紫石砚。清宫内府收藏、乾隆皇帝钟爱并珍玩的东晋王廒原有的璧水暖砚,实际上也是端砚。从可以认定或者有待认定是端砚的晋代砚品统合观察和考量,端砚最晚在东晋前期就已面世,这比端砚面世于“唐武德之世”的说法提前300年,从而拓展了端砚历史研究的空间。  相似文献   
24.
清代阮元书刻双联及款识的端砚,是古代案几造型、前后两面浮雕双夔龙戏珠纹饰的端溪子石砚。它的材质罕见、纹饰古朴、造型优美、整体设计巧妙,双联及题款的内容丰富、书刻得别具一格,不仅为文房艺术百花园增添了光彩,也为客观研究及评价阮元的政治态度、处世观念和学术思想提供了又一有力的保证。  相似文献   
25.
砚台不仅是文房用具,还是历代文人的珍玩藏品。东汉以前,砚被称为“研”,迄今至少有3000年历史。众所周知,我国的砚台有端砚、歙砚、澄泥砚、洮砚等四大名砚。其实远远不止这四种,如四川攀枝花市产的苴却砚、河南济源产的天坛砚、湖南浏阳产的菊花石砚、山东产的红丝砚,宁夏银川市产的贺兰石砚,此外还有东北的松花石砚同样是很好的。有喜欢收藏砚台的人士这样评价:端砚是老翁,歙砚是婆婆,红丝砚是皇妃,松花砚则是王子。我觉得这评价是有一定道理的。  相似文献   
26.
“湖光潋滟‘春’方好,山色空蒙‘星’亦奇;若把星砚比西子,远观近赏总相宜。”这是笔者为镇斋之宝“星湖春晓砚”写的一首诗铭,然要说笔者与这方宝砚的情缘,还得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说起。  相似文献   
27.
作为传统手工艺的端砚行业,端砚制砚人秉承对传统造物行业卓越技艺追求的态度,保持传承和创新的工匠精神。本文通过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端砚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梁焕明作品分析,感悟端砚工匠精神所蕴含着"道与术"。  相似文献   
28.
丁伟鸣的“感想”一文写得很好,它好在“言中要害”,点出目前端砚制作过程中的问题,这也许叫“旁观者清”吧!的确,我们长期忽略的正是文化素质的提高,我们的端砚从采石,维料、设计,刻制,制盒、磨光……整个过程,都需要有“更深厚文化素养的移累”,端砚与文化是交织在一起的,同时更需要创新(要在传统基础上创新),这样才能出名师、名作、名砚,才能使一代大藏家争相收藏,这样,端砚才有可能指望升华到更高层次的综合性艺术品。  相似文献   
29.
菊花石砚     
最近,张教授从湖南张家界出差回来,带一方菊花石砚送给我,我当然“笑纳”。说到文房四宝之一的砚,在古代又称“研”,用来研磨墨块,是挥毫写字必备的文具。多数人熟悉的是四大名砚:端砚、歙砚、洮河砚和澄泥砚。实际上,我国砚的品种繁多,除了传统上称的四大名砚外,还有产于山东的红丝砚、四川的苴却砚、湖南浏阳的菊花石砚等。  相似文献   
30.
王俊虎 《收藏》2009,(6):110-111
2007年底,中国收藏家协会与开封市政府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收藏文化论坛在古城开封圆满落下帷幕。本次论坛分学术交流和藏品展览两个部分,参展的除了平时难得一见的伊朗国家博物馆所藏3件元青花和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代仇英绘《清明上河图》等国宝之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