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0篇
教育   53篇
科学研究   5篇
各国文化   9篇
体育   8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3篇
  2020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1.
走入米开朗基罗·毕斯托雷托(Michelangelo Pistoletto)《迷宫》的观众,无不脸上洋溢微笑。进入与离开的陌生观众擦肩而过,通过眼神不经意地交换其各自的艺术体验。怀着期待与好奇,抵达《迷宫》的中心,《在镜子立方体内的无限立方体》静置在冰冷的镜面空间中,彷佛乍然穿越时空遁入异样世界。走出《迷宫》,来到常青画廊的另侧展厅,在3层的空间,回顾了毕斯托雷托自上世纪60年代至今的创作脉络。  相似文献   
12.
刘君 《世界文化》2007,(9):I0001-I0004
英格玛·伯格曼和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约好了似的,前后脚离世。这两位战后最有影响的电影艺术宗师,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基本告别影坛,又不约而同选择在新世纪第七年的近乎同一天高龄去世。  相似文献   
13.
黄山 《上海集邮》2014,(10):F0002-F0002
艺术学院美术馆(Galleria dell’Accademia) 参观完百花大教堂,我们向北直奔佛罗伦萨艺术学院美术馆,它成立于1563年,是欧洲第一所专门教授绘画、雕塑的学校。还没有走到,就看见排得很长的参观队伍,都是来观赏米开朗基罗雕像《大卫》原作的,因不能拍照,只能放上一枚邮票(图6,部分图见封二)。这雕像在1506年完成后是放在领主广场的老宫门口,1873年,为了安全起见而移至学校内,而在原地放置了复制品。  相似文献   
14.
张擎 《全国新书目》2011,(11):20-21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大地和人民带来了无法磨灭的灾难,人们可能记住了被炮火烤焦的欧洲大地,也可能记住了欧洲人民为反抗这场侵略战争所做的种种努力和牺牲,但是,我们却可能忽略了一群你闻所未闻的英雄,他们的名字叫---古迹卫士。希特勒图谋征服欧洲之际,他的军队也在有条不紊地劫掠欧洲最精美的艺术品,从米开朗基罗、达·芬奇,到凡·艾克、维梅尔。  相似文献   
15.
日前,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与卢浮宫博物馆联合主办的《卢浮宫藏意大利文艺复兴珍品展——埃德蒙·德·罗契尔德收藏》,展出的121件卢浮宫收藏的15~16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素描、版画、雕塑,均为法国收藏家爱德蒙·德·罗契尔德男爵向卢浮宫博物馆捐赠的收藏,内容涉及肖像、手稿、书籍插图、建筑草图、纹样设计等,均属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珍品,尤其数件版画可谓今世仅存版本。此外,展览还囊括"文艺复兴三杰"即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的数件作品。  相似文献   
16.
在西方,家族对于艺术的收藏和赞助从未缺席,尤其文艺复兴出现的那些伟大的艺术收藏和赞助家族,他们对艺术的贡献不仅只是赞助了艺术事业,培养了许多名垂青史的艺术家,更是影响一个时代的历史和文化。本刊遵循时代线索,分期聚焦历史不同时期占据重要地位的艺术收藏大家族,探秘其产生的时代背景、从事的艺术活动、伟大贡献,以期引发读者关于艺术赞助方式演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正>其实我不太讲旅行或旅游,我常常用的一个词是"出走"。人在一个环境太久了、太熟悉了,就失去了他的敏锐度,也失去了创造力,所以需要出走。我上世纪70年代在欧洲读书,那时候我写关于文艺复兴的艺术史,老师问我:"你有没有去过意大利?"我说还没有。他说:"你没有在米开朗基罗的雕像前热泪盈眶,你怎么敢写他?"后来我在意大利跑了一个月。身上就是一个背包,两件  相似文献   
18.
花未眠     
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昨日一来到热海的旅馆,旅馆的人拿来了与壁龛里的花不同的海棠花。我太劳顿,早早就入睡了。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发现花未眠,我大吃一惊。有葫芦花和夜来香,也有牵牛花和合欢花,这些花差不多都是昼夜绽放的。花在夜间是不眠的。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可我仿佛才明白过来。凌晨四点凝视海棠花,更觉得它美极了。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花未眠这众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发现花的机缘。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正因为人感受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瑕疵与杰作     
伊然 《中学理科》2008,(10):47-47
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有两个著名的雕塑家,一个叫多纳泰罗,一个叫米开朗基罗。两位大雕塑家不约而同地产生了一个同样的想法:以《圣经》中的一个少年英雄为题材.雕刻出一件传世杰作。两个人都在等待最适合的雕材到来。  相似文献   
20.
许悦 《新读写》2020,(4):40-41
米开朗基罗认为自己仅仅是发现了一块巨石,凿去了多余的石头,这一减法,就创造了大卫,创造了雕刻的传奇。如果说雕刻的核心在于凿去了多余的石头。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人想要正确地认识自我,就需要“凿”去生命里多余的部分。这需要你独具慧眼;独具慧眼地去发现你自己,了解你自己。认识自我,需要减法,这一说法对于一些人来说颇为新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