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7篇
教育   579篇
科学研究   109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43篇
综合类   27篇
文化理论   16篇
信息传播   4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109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41.
自古德曼提出著名的“绿蓝(Grue)悖论”后,便激起了各种各样的“绿蓝”言说。仅就“绿蓝”谓词的语义,便有基于各种理解基础的不同解释。那么,究竟应如何理解“绿蓝”?事实上,对“绿蓝”本真语义的合理析定,不仅直接关乎到对“绿蓝悖论”的理解和解决,而且也直接影响到我们对古德曼“绿蓝悖论”的最终旨趣的理解。同时,也会在间接意义上为我们正确解读“新归纳之谜”及其深层哲学内涵提供方式和路径上的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42.
每年暑假我都会去内蒙古,不仅为了躲避上海的热天,而且还为了追寻我心中的那片绿……  相似文献   
143.
古代诗人在创作上强调字的推敲和锤炼.力求做到“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贾岛“僧敲月下门”的“敲”字。往往著一字而境界全出。因此,学会鉴赏诗歌.就要学会鉴赏诗歌的语言。诗歌语言的锤炼是高考诗歌语言鉴赏中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44.
徐欢 《文教资料》2009,(16):69-70
本文作者运用问卷调查和访谈对四川汶川大地震后绿丝带行动在南京市民和网民中的传播效果进行了抽样调查和深度访谈.结果显示,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传播效果在认知层面、态度层面、行为层面和媒体间公众信任度层面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5.
《绿》是散文中的经典之作。朱自清先生把梅雨潭醉人的、奇异的“绿”描绘得鲜活灵动、淋漓尽致;把“绿”凸现得美貌可人、神韵悠长。我们真为先生的生花妙笔拍案叫绝!那么,朱自清先生为什么能够把梅雨潭的“绿”写得如此美妙而富有神韵呢?  相似文献   
146.
绿色是一种生活方式。而这种生活方式与政策、法律、政治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政策塑造着我们的绿色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47.
"言志""缘情""绮靡"与魏晋诗歌特性的自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魏晋诗歌创作逐渐走向繁盛,并成为独立文学门类,因此在文论中出现对诗歌创作需凸显其特性的自觉.从"诗赋欲丽"到"缘情"绮靡",显示了对诗歌审美特性认识逐渐走向深刻,并渐渐冲破从先秦至汉代"诗言志"的社会道德伦理要求和"礼"的规范,从而在中国古典诗论史上产生了强调为政教服务和强调自由抒发情感并行的两种诗学主张,对后世影响甚深."缘情"、"绮摩"对诗歌的要求显现出在魏晋时期文人们对诗歌审美特性的自觉提倡.  相似文献   
148.
学生预习课文,疏通字词,把握“不蠡之测、涸辙之鲋、茎叶、纤细”等字词的读音和意义;明确题目“囚绿”的含义。  相似文献   
149.
绿地在城市生态环境中担负着环境净化的重要功能。防止城市污染,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基底一廊道一斑块"理论,构建城市生态绿地的绿网系统,将城市周边的清洁冷湿的空气经过高绿量的森林群落引入城市内部,缓解热岛效应,改善空气质量。城市生态设计工艺,是指根据自然生态最优化原理设计和改造城市生产、生活系统的设计和工艺流程,符合现代低碳概念。  相似文献   
150.
从"渐为新变"的泰始诗坛到"勃尔复兴"的太康、元康诗坛,最后到"变创新体"的永嘉诗坛,西晋诗歌艺术逐渐脱离了建安风骨之慷慨激越与正始文坛崇尚玄思的风尚,向结藻清英、繁缛绮靡、刻意追求形式技巧的形式主义风尚发展,形成了"缛旨星稠,繁文绮合"的文学特征。并上承建安、正始,下启南朝,可谓"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在中古诗歌发展史上开创了继往开来的诗歌艺术风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