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5篇
  免费   0篇
教育   218篇
科学研究   12篇
各国文化   7篇
体育   30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秀夫 《新闻世界》2007,(11):37-37
福田康夫当选为日本首相后,其妻贵代子(63岁)成为新的第一夫人。贵代子在日本是著名的“和服美人”,性格开朗,喜欢社交.经常穿着和服出现在丈夫的办公室。2002年曾代行第一夫人职责.接待美国第一夫人劳拉。[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2.
日前,某杂志要笔者将某作者一篇三千字文稿压缩一半.笔者阅毕,竟发现"的"字达数百之多.遂联想到上海作家程庸的<官窑美人>一经刊发,仅月余便重版.小说最抓读者眼球的至少有两个卖点.一是冠名"官窑美人",写尽了古玩场中鲜为人知的神秘内幕,无论对已进入或待进入收藏界的人士都有一定警示意义;一是三十余万字的小说竟然通篇无"的",实在让人称奇.笔者不懂古玩,无意于前者;却对通篇无"的",感触良多.  相似文献   
203.
对陶渊明现存的三篇辞赋进行探讨,认为这些作品对于我们把握归隐的深层原因和了解他作品的不同风险具有重要意义。陶渊明的归隐,既有他向往大自然、厌弃黑暗官场的原因,更与他政治理想破灭后,恪守“忧道不忧贫”的理念有关;在表现手法上,陶渊明的辞赋继承了屈骚之思和《楚辞》注重辞章采的传统,形成了与他的诗歌颇不相同的华丽 绵密、郁勃含蓄的另一种风险。  相似文献   
204.
屈原《离骚》中“求女”的意义,历来争论不休。本文结合《离骚》文本中“求女”的实际意义以及历代失意文人运用“思美人”这一范式来抒情写意的例证,认为“求女”这一活动,是屈原极度苦闷的情况下宣泄郁闷、寻求安慰的一种心理反映;而且这一范式。对以后的文人士大夫产生深刻影响。本文还探索了失意文人倾向于采用这一范式来表达情感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5.
《诗经》与汉赋美人形象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与审美是不可分割的。诗经与汉赋各自代表了两个时代的文学成就 ,也集中体现了两个时代的审美观念。由诗经与汉赋中美人形象及性别的变化 ,我们可以窥知两代不同的经济文化状况及其审美心理 ,从而洞见不同政治经济文化状态下的审美观念的变迁以及美学自身发展规律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6.
宋玉<讽赋>、<登徒子好色赋>与司马相如<美人赋>,结构雷同,内容相近.因此,在宋玉作品真伪的研究中,三篇赋的承继问题便成为了一个研究的焦点.有人认为宋玉的两篇赋是后人抄袭<美人赋>的伪托之作,更有人认为司马相如<美人赋>是模仿宋玉两篇赋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详细地分析研究了这三篇赋的结构、内容、艺术表现、文化环境和散文赋体的"借用"、"模拟"现象,认为<讽赋>、<登徒子好色赋>在艺术上较之<美人赋>显得稚嫩,在文化信息方面符合战国末期的文化环境,应当是宋玉的作品;<美人赋>较之宋玉的两篇赋在艺术上更为成熟,在文化方面符合西汉的文化环境,应当是晚于宋玉时代的作品;<美人赋>与宋玉两篇赋结构雷同、内容相近,是散文赋体创作中"借用"、"模拟"现象的具体反映,司马相如"模拟"和"借用"宋玉赋创作<美人赋>,是赋家创作中的正常的不必惊怪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7.
杜诗语  熊梅 《大学时代》2006,(10):24-26
“超级女声”比赛最热时,曾很八卦地留意那些做了大众评委的“超女”如何投票。结果发现,当美女站在PK台时,被淘汰的“偶像派”们多数会将手里的票投给美女。 美人相遇,总是要被他人比较,并且被要求互相评价。林志玲和李嘉欣同台走秀,互相赞美,给足对方100分,并且说:“大家都很美,都很不容易”。哪怕刹那间的心怜、理解、欣赏,都让人感到这烟花惜了那烟花。[编按]  相似文献   
208.
“四大美人”史有其人,而非纯粹传说中的历史人物。后世文人以“四大美人”为题材所塑造的种种艺术形象,是“四大美人”从历史走向民间并受到百姓喜爱的重要原因。“四大美人”的艺术形象、民间传说和史籍记载均有一定出入,反映了中国老百姓对“四大美人”的关爱。同时也可看出,尽管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封建统治者制定了一套严格的封建伦理道德规范,而老百姓却有着自己的审美标准:即美人之美能对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美人之美能和重大的历史事件紧密联系,她们的美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相似文献   
209.
《顽皮娃娃》2007,(10):13-13
把虚线连接起来,你就能画出一个完整的美人鱼,再给她和没着色的小鱼涂上漂亮的色彩。[第一段]  相似文献   
210.
谐诗题画     
晓秋 《现代语文》2005,(10):44-44
作画题诗,是文人学士之雅好。一幅画配上 几句诗,恰如画龙点睛,妙趣自在其中。据考 证,古代最早的题画诗出现在南朝时期。梁代简 文帝箫纲就是个好手,在一幅美人图上,他题诗 曰:“殿上图神女,宫里出佳人。可怜俱是画, 谁能辨伪真。分明净眉眼,一种细腰身。所可持 为异。长有好精神。”是人是画分不清,画得逼 真,故有谐趣。这类题诗纯是咏物的。又如清人 郑板桥,他喜好画兰竹石。题诗有“一竹一兰一 石,有节有香有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