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0篇
教育   86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4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3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书序两篇     
《桂苑杂识》自序拙集编纂既了,例当穿靴戴帽。不便问序于人,权且"夫子自道"。 顾来路:走出桂子山,依稀青春犹茂;走进出版界,转瞬鬓已惊秋。忆此行:劳劳作嫁,衣于人,自许尚有佳制;碌碌砚边,留余墨,不堪成为行头。  相似文献   
62.
63.
重新解读《长生殿&;#183;自序》,开辟一条寻绎《长生殿》主题思想的新途径,得出该剧主题思想的新结论 ,使《长生殿》主题思想的研究走出困境,提高了《长生殿》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64.
编余琐记     
我对鲁迅著作情有独钟,十余年前,为写一篇题为《<狂人日记>创作艺术新探》的论文,反复读了他的《<呐喊>自序》和《我怎么做起小说来》等文章,文中记载着他创作中国第一篇现代小说《狂人日记》的成因。我尤为《新青年》的两位编者陈独秀、钱玄同的“诱逼”功夫所折服,只因他们为中国文坛“诱逼”出这位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鼻祖、大文豪鲁迅来,其功可谓大矣。这则文坛佳话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  相似文献   
65.
<正>海通以还,中西融合。众多仁人志士为民族中兴著书立说,其中清华大学四大国学导师可谓灿若星辰。20世纪二三十年代,清华大学设立了国学研究院。冯友兰在《三松堂自序》中回忆道:"先设国学门,所以又简称国学研究院。国学研究院的教授称为导师,  相似文献   
66.
书必有序.用以说明它面世的缘由,存世有何价值。编就《古今百家散曲钞》,我决定自己写序。不由他人代庖,是因为自己做的事自己最清楚。我已到垂暮之年.何以还要日日伏案.用放大镜照着“爬格子”.干这种“自讨苦吃”的事儿?其中缘由,我自己比局外人更易说得明白。  相似文献   
67.
《史记》列传之编次问题,自司马贞始论之,其所疑者,在西南夷之安置,其他编章之顺序则未尝提及。然其所疑,千百载下,莫得其解。《太史公自序》自本纪以迄列传之缘由,详叙其始末,可以为一说。然所言乃概述著作内容,于承先启后之要素,未能提及,故论之者众,亦难释其疑。审司马迁于《太史公自序》中所言,与《序卦》体例相同,在世家中亦可见司马迁曾读《序卦》,故其序言或受《序卦》之影响。《序卦》将《周易》六十四卦分别部居,不相杂厕,并在其间通过意义的引申排比,作为今本《周易》卦序之导言,于六十四卦之了解,有莫大帮助。司马迁作自序,其体例与《序卦》同,皆是以陈一篇之旨,故其编次顺序,亦可由列传诸篇中得之。遍览七十篇列传,顺序似无固定法则,然自时间编排看,而得其要旨;复审其文,则可以知太史公当有编排之内在理路,而非"随得随编"。故于七十列传中,寻其连续之因,以申相继之理,得知在时序之外,或有以学风近似而相续之;或有事迹同类则串连之;或有处事相涉便贯通之;或有地域相近似故序列之。是皆可以见史公编排之妙趣,文中析七十篇,以察编次之理,试考史公之旨,以成一说。  相似文献   
68.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论集》的编选原则,是从方法论的角度人手,选择自认为在研究方法上有所心得的篇什,分为12个专题,平行罗列,又互相应和,以便读者能够得到更多的启迪,不但是从中读出我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思考和阐述,也能够窥得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所需要的一些入门路径和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69.
曹之 《图书馆论坛》2005,25(6):347-348
我于民国三十三年(农历甲申岁,公元1944年)出生于黄河南岸,黄河水哺育了我难忘的童年。总角之年。即嗜书如命。先父在旧社会念过私塾,家里有几册线装书。四岁那年,母亲撒手西去,几册发黄的线装书伴我度过了苦难的岁月。我最喜欢的一本是《绘图千家诗》,这是一册石印本,上图下文。手写体.油光纸。在先父的指点下.我学会的第一首诗是唐代杜牧的《清明》。  相似文献   
70.
董天策 《新闻界》2004,(6):74-74
古人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这本小册子所收的文字,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文章”,也就谈不上什么“千古事”,然而其中“得失”,或转语日“甘苦”,倒是寸心自知。不妨作个剖白,算是自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