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230篇
科学研究   13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17篇
综合类   3篇
信息传播   13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71.
从小多才多艺的我兴趣广泛,因为好奇什么都想学。又加上爱表现,我就像一个小明星,到哪儿都想向他人展现一下新学的东西。一次,与妈妈一起去散步走到一所艺术学校门口,我被动听的旋律吸引了,它好像在闪着金光召唤我。我拉着妈妈的手走进去,只见教室里一台台黑色的琴体,上面黑白相间的琴键,大气而端庄。没错,这就  相似文献   
272.
近年来,寓言教学的现状引起了不少教师的思考。有教师提出寓言教学应该与童话教学有区别:童话侧重人物形象的分析、语言的品味,而寓言教学应侧重于寓意的理解。如果将寓言里的人物形象、语言赏析作为重点则会严重偏离寓言这种文体。寓言这种文体的产生之初本是力图用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意味深长的道理,说寓言的人真正关注的是给人以启发,而不是故事本身。正如法国著名寓言家拉·封丹所说:“一个  相似文献   
273.
一、缘由 我听过不少语文课,常见一些教师一边讲解课文,一边出示课件,自我感觉良好;而学生呢,一边听,~边看,往往心不在焉。殊不知,这些教师犯了一个常规性的错误,就是对语文教学实行三包,即包教、包学、包会,企图以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去替代学生的劳动,替代学生学语文。于是乎,老师讲语文,学生听语文,老师讲得满堂精彩,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老师用心良苦,学生语文水平原地踏步。以至于,1978年吕叔湘先生指出的语文学习大多数不过关,一直持续到现在,语文教学始终处于非常尴尬的地位,各个方面都不太满意。其实问题的症结很明显,学生只是听,没有语文活动,这等于没有学语文。学生没有学语文怎么可能提高语文水平?所以,我们要大声呼吁:语文老师要做真正的语文老师,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学好语文。具体来说,有三层意思:学生学语文,真学语文,学好语文。  相似文献   
274.
第一次演讲     
正2月23日晴人生的第一次总是令人新奇而难忘。每一个第一次就是我们成长足迹中的里程碑。一个个"第一次",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星星,装点了单调的夜空。一个个"第一次",总会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给我启示最大的还是第一次演讲。那是上一个星期的事情,我校举行了"我的梦·方山梦·共筑中国梦"演讲比赛。在比赛之前,我用了好几天的时间背诵演讲稿,基本上已经胸有成竹了。但在比赛开始时,我  相似文献   
275.
正物理老师们都感到新课容易上,而复习课难上。自从任教物理以来,复习课难上便时时困扰着我,每每上完复习课,总会呆呆地坐着思考同一个问题:为什么一堂自我感觉很满意的复习课,却激不起学生的共鸣,得不到应有的收效?原因在哪里?经过反复的思考,我觉得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1、在涉及"基本知识"的复习课中,我们往往都是通过归纳成条文或画图表概括的手段来罗列知识,梳理知识方法,这种做法,往往表现为老师津津乐道,学生感到枯燥乏  相似文献   
276.
<正>所谓职业精神,就是把本职工作当作事业全身心奋斗,当作学问全身心学习研究。一般来讲,人走向社会第一步,首先要成为一个称职的人。人要在职业中获得更大的成功,获得更大的快乐,必须把谋生职业看作终身事业,具备职业精神。职业精神有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把本职工作看作上级对职业角色的规范;第二个层次,把本职工作看作出于职业责任的要求;第三个层次,把本职工作看作是出于职业良心的活动;第四个层次,把本职工作看作幸福  相似文献   
277.
正期末考试结束,老师还没讲评试卷,肖克就沉不住气了。他转转悠悠来到心理咨询室,狠了狠心推门进去。苑老师微笑着迎他进门,把他让进里间,还为他倒上一杯水。肖克看着墙上的一幅画,好久才把目光转向老师。苑老师并不急,很耐心地等他开口。  相似文献   
278.
一、问题的提出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们常有这样的困惑:某堂课我们认真钻研了教材,也做了课件,课堂上讲起来,自我感觉甚好,但从课后的教学效果反馈来看,效果却不理想。比如,教师已经把某个概念解释得很清楚了,学生还不理解;一堂课就讲一个公式,但学生还是记不住;某种题型的题目已讲了许多次,大部分学生还是不会做,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