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0篇
教育   64篇
科学研究   4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7篇
信息传播   7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 毫秒
41.
自然门刀术     
杜飞虎 《武当》2001,(1):36-38
自然门刀术为自然门中秘不示人的精密套路,自然门刀术讲究实用,舍弃花架子,步法灵活,刀法轻盈,短小精悍,自然而然。笔者跟随自然门武学大师杜修嗣先生多年,对自然门刀术略知一二。现整理出部分技法,共同研习。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文中不妥之处,还请广大读者和武林前辈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42.
买了一个石湾陶器,那陶器是一个赤身罗汉骑在一匹向前疾驰的犀牛上,气势雄浑,非常生动,很能象征修行者勇往直前的心境。负责包装的是一位中年妇女。她从满地满墙的纸箱中找来一个,体积大约有我的石湾陶器的四倍大。接着她熟练地把破报纸和碎纸屑垫在箱底,将陶器放在中间,四周都塞满碎纸,最后把几张报纸揉成团状,塞好,满意地说:“好了,没问题了,就是从三楼丢下来也不会破了。”  相似文献   
43.
戴耀东 《物理教师》2013,(12):52-54
逐差法处理奇数段纸带往往面临选择舍弃第一段还是最中间一段,本文以最小二乘法处理纸带的结果作为参考值,同时利用逐差法的两种舍弃方式处理同一条纸带,对比探讨两者的优劣.  相似文献   
44.
苏敏 《健身科学》2014,(2):15-15
生活中,我们总会面临一些取舍。有些东西是可以轻易舍弃的,而有些具有极强诱惑性的东西,却让我们欲舍难抛。其实很多时候,舍弃并不意味着失去,而是为了获得。就像枯叶舍弃树干是为了期待春天的葱茏;蜡烛舍弃完美的躯体是为了给世界带来光明;心灵舍弃世俗的喧嚣,是为了能拥有一片宁静一样。  相似文献   
45.
叶匡政 《阅读与鉴赏》2009,(6):17-18,54
流失海外的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目前已回归了牛、猴、虎、猪、马五件。佳士得公司宣布.2009年在法国的一场拍卖会上将出现鼠首和兔首.它们的总价可能会被拍卖到高达两亿元人民币。对此.中方专家认为这“无异于打劫”.网上新闻一出更是引起了无数中国网民的愤怒。  相似文献   
46.
新课程改革下的中小学教师身体、心理都在遭遇疲惫.教师角色的传统期待、新课程理念的更新、教师心态失衡成为导致教师心理疲惫的重要因素,学校的管理与学生的复杂性也给教师的工作带来了巨大的身体疲惫.解决这一问题,社会需要寻求对于教师的恰当期待,教师管理部门和学校管理者应树立"有组织舍弃"的思想,当然教师自身的调适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47.
陈炜 《新闻爱好者》2006,(3S):18-18
娱乐新闻越来越为更多的媒体所看重,过去,晚报、都市报这样的面对市民群众的非机关报对娱乐新闻比较青睐,而且其比重日益趋多趋大。现在,更多的党报也开辟了娱乐新闻版.作为贴近群众、关注民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8.
坚守良知     
<正>良知是做人的底线。若你轻易放弃它,千古的骂名也难将你的污渍刷尽。"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烟花女子杜十娘为爱舍弃一切,只愿一心追随夫君。奈何人心不古,他不知你身带百宝,将你卖给了他人。你知晓后,和百宝箱纵身跳入江中。  相似文献   
49.
潘海珠 《科教文汇》2009,(17):146-146
“教学情境”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服务于学生学习的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教学情境的创设既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策略。本文试图通过对平时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无效的情境创设加以分析,寻求解决策略,力求情境创设时要做到目标明确,贴近生活,保留有吸引力的情境等,最终实现教学情境创设具有有效性、生命力、挑战性,使得教学课堂充满活力,真正体现新课程理念。  相似文献   
50.
中国新诗以反传统为其肇端 ,外国的诗歌资源是现代新诗人的锐利武器 ,新的诗歌理念、形式、手法等都给当时的中国诗坛带来了新气象 ,新诗之“新”便体现于此。而中国传统诗学留给五四新诗人们的也决非一种历史包袱。他们站在中西文化的交汇处惊叹于二者的美丽 ,而出于历史的原因他们几乎不约而同地偏向于从西方诗学中汲纳创作资源。考察新诗人群体面对中国传统文化时既难舍弃也难归依的复杂心路历程 ,可知隐藏在“西化”外表下面的这些诗人群体对传统文化的深深眷顾与潜性发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