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7篇
  免费   1篇
教育   813篇
科学研究   23篇
各国文化   13篇
体育   6篇
综合类   40篇
文化理论   8篇
信息传播   3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87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荀子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可谓博大精深,其中有关社会政治的学说对后世影响尤其巨大。其主要内容包括法制思想、德治思想、尊先王、重后王等方面。从礼法关系和先王后王地位出发,探索荀子的政治哲学的主旨。  相似文献   
122.
荀子以“自然”的天和“自觉”的人为基点的生态伦理思想,包含三个基本理念:“万物各得其和以生”的万物和谐理念:“谨其时禁”、“节流开源”的自然保护理念;“节用御欲”、“常虑顾后”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苟子的生态伦理思想对当代的生态意识文明建设、生态制度文明建设和生态行为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3.
欧阳修喻苏洵文似荀子不见于欧阳修文章,这是否为“戏言”?欧阳修之喻乃就苏洵《六经论》的性恶倾向和峭硬文风而言;欧阳修不在文中说苏洵似荀子意涵很深——有四重原因。  相似文献   
124.
作为先秦儒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荀子与孟子虽然在人性的善与恶、社会的治理路径等问题上有着明显的不同,但两人在尊崇孔子、发展儒家思想、批判非儒学说、王霸观念、重视个人道德品质修养等方面有着相当大的交集面.在某些问题上,荀子在批评孟子时,也受了被批评对象--孟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5.
荀子是《春秋穀梁传》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荀子学习和教授《春秋左氏传》当在与赵孝成王议兵于赵之前。荀子一生思想的发展是有脉络可循的,他早年学习儒家的传统思想,偏重于古代礼乐制度;中年居于稷下学宫开始创立新说,主张法后王;晚年见秦政之暴,弟子李斯相秦,荀子为之不食,荀子思想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荀子一生思想发展变化的脉络及其学习和教授《春秋》三传的先后顺序有利于认识《春秋》三传思想的差异。荀卿适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因家于兰陵,在“亲亲上恩”的文化大环境之下传授《春秋穀梁传》,使《春秋穀梁传》“亲亲上恩”的文化因素得到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26.
“《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是《荀子》首章首次对礼、法、类关系的阐述,对它的准确理解,直接影响到对荀子学派属性的判定和思想内涵的理解,借助张家山汉简《奏谳书》和“类”在体例上的相似之处,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荀子所说的“类”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7.
先秦时期,儒家学派是最有影响的学派。儒家思想以仁为学说核心,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在天道观上,儒家宣扬畏天命,畏圣人之言,同时又对神灵崇拜作淡化处理,把超自然的信仰放到了现实人事的从属  相似文献   
128.
《中华活页文选(高中版)》2010,(7):60-62,148-150
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其折骨绝筋,终身不可以相及也;  相似文献   
129.
近年来,古代文化散文在全国各地高考卷中频频出现,为方便同学们备考,我们推出这期“古代文化散文”专号,将《孟子》《墨子》《荀子》等十余部文化经典中的近四十个精彩选段呈现给大家。  相似文献   
130.
我国古代"重人"思想源远流长。荀子分析人与禽兽的区别,构建以"性恶"论为基础的"教化"观,对"重人"思想的必然、可能及其转换为现实进行了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