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8篇
  免费   1篇
教育   814篇
科学研究   23篇
各国文化   13篇
体育   6篇
综合类   40篇
文化理论   8篇
信息传播   3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87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对人性的探讨历来就是我国传统哲学与伦理思想的重头戏,荀子则是我国人性论史上性恶论者的代表。数千年来,由于苟子被视为儒家的“别宗”,因此受到的关注程度远低于孔子和孟子。而最近几十年里,学术界对于苟子的研究则突然多了起来,关于他的性恶论也有了一些不同角度的阐释,但基本上都没有否认其性恶立场。苟子在《性恶》等篇中说“人之生,故小人”,强调“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但他所说的“人性恶”是否就真的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人性本质为恶”呢?  相似文献   
132.
荀子的《王制》篇集中反映了通流财物,使相归移;物尽其美,致以其用;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以时顺修,财物足用;修礼为政,国泰民安的思想,对战国末期财计文化建设的贡献在于治理者或理财者要依章纳税、藏富于民、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均衡收益、规避风险、结构合理、动态管理、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社会责任、持续发展、国家安全、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33.
荀子天人观的最终指向于"天人合一",它既不同于孔孟传统儒家的"天人一体"说,也不同于老庄道家的"自然无为"说,而主要是对儒道两家的批判与融合得出的结论;在天道与人道的关系上,三者都讲"天人合一",但怎样实现"合一",他们各自实现的理路却不同.荀子的天人合一观,是以"天人相分"思想为基础,以"制天命而用之"思想为手段来实现的,是一个思想体系完备的学说.  相似文献   
134.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中提出了文学创作的"虚静"说.对于"虚静"说学术渊源的讨论,学术界有不同的意见.实际上,"虚静"之说始于老子.老子的"虚静"与庄子的"心斋""坐忘"等都是一种泯除了各种知识经验的精神状态,荀子的"虚壹而静"对此有所扬弃,而是一种保留有"一"、有"所臧"的精神状态.而刘勰<神思>中的"虚静",是在"疏瀹五藏,澡雪精神"下、清除了内心世界中各种经验而呈露出来的一种心境莹彻澄明的精神状态.因此,比较而言,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中的"虚静"说,渊源于道家的老庄思想.  相似文献   
135.
《劝学》是节选文本.到底“劝学”是何含义,为何“学不可以已”,如何“学以成人”,怎样才能“积以成圣”,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其实,荀子所言之学,就是学习儒家经典,师法礼乐,践行化恶为善,提升精神境界的过程;就是先从做书生开始,不断“受绳则直”“就砺则利”,达到君子境界,再到圣人境界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修炼修为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6.
张之纯《中国文学史》明确提出骈俪之文肇始于陆机。谭家健认为骈文发轫于东汉末年。钟涛博士从语言文字的特殊性角度探讨了骈文的起源。于景祥认为骈文产生于魏晋时代,在六朝广为流行。骈文的起源或形成是在阴阳思想成为普遍的世界观,即阴阳思想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之后,在辞赋的影响之下,在辞赋之外的散文中连续使用骈化句式。骈文最根本或最本质的特征就是骈,骈文是有意识连续骈化之文。辞采、典故、声律等是骈文在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次要特征和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137.
荀子的美学是从其哲学思想出发的。“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的基本观点,奠定了他对美的本质认识。他对美感的来源、审美感官的形成、音乐和艺术等问题,都有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开始形成完整严密的美学体系。  相似文献   
138.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大的一个代表人物,他在继承了孔孟儒学基本特征的前提下,也吸纳了道家思想并对其进行了改造,使其学说体现出鲜明的道家色彩。《解蔽》这篇文章就反映了这个特点。  相似文献   
139.
荀子作为战国后期伟大的思想家,对自然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对人和自然的关系也有了正确的认识与表述。在此基础上,他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对于人们生活和维持政治统治的重要性,并进一步提出了保护生态环境的主张。  相似文献   
140.
在《解蔽》一文中,"知道"是"解蔽"的前提,"解蔽"是"知理"的前提。若将"知道"与"知理"都看作与认识相关的行为,而"解蔽"是产生正确认识的前提,那么《解蔽》一文便存在逻辑矛盾。论文指出,"解蔽"的主体是人君,其应有的品质是"明"。"知道"不仅仅包含认识因素,而且还涉及政治实践、与道为一等含义。通过"虚壹而静",人君渐臻"大清明"的境界,与道为一的同时也消解蒙蔽。但其"明"的德性要求他应了解人伦物类之理,而圣王之制是其切入点。因此,人君应以清明的状态根据圣王之制来把握其中几微之理,才能"上明下化",形成良好的政治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