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0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15篇
综合类   4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如何在白人主流文化的环境里建构黑人文化身份是黑人女作家莫里森创作的一大主题。莫里森以独特的视角和书写策略,对黑人文化身份的建构问题进行了睿智的思考。本文从文化的角度来解读莫里森创作中美国黑人文化身份的发展特点和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12.
王振平 《世界文化》2008,(11):37-39
为庆祝出刊1000期,美国《娱乐周刊》推出了一份“新经典”榜单,在1983—2008年这25年间出品的电影、图书、电视和音乐等多种文化娱乐产品中,分别选出了100部最佳作品(产品)。百部最佳图书之首为科马克·麦卡锡的《路》、第二和第三名分别为JK·罗琳的《哈利·波特与火焰杯》和托尼·莫里森的《宠儿》。其实早在2006年,  相似文献   
13.
14.
莫里森是位现实主义黑人女作家,她在小说中运用各种叙事技巧,表现黑人种族的悲惨命运和历史文化。代表作《秀拉》采用现实主义手法叙述了黑人秀拉姑娘的悲惨命运。塑造了一个与传统格格不入的黑人女性形象,《秀拉》不仅在思想深度超越了黑人在此以前创作的小说,而且走在同时代人创作的前面,对黑人女性形象的塑造在寻找自我价值上有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5.
李婉 《文教资料》2014,(30):108-110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展现了后殖民主义语境下美国黑人的悲惨命运,细致入微地洞察出这样强大的异己之力给黑人身心造成的异化。本文意在结合具体文本从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及人自身的异化来分析《最蓝的眼睛》中的异化主题。  相似文献   
16.
华裔女作家伍绮诗(Celeste Ng) 2014年发表处女作《无声告白》(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非裔女作家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 2015年发表新作《上帝帮助孩子》(God Help the Child)。两部小说在时代背景、情节结构和思想主题等方面都存在一定互文性。挖掘这两部小说之间的互文关系,揭示莫里森和伍绮诗在少数族裔面对美国强势的主流文化时,如何生存的前瞻性思考。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圣经原型批评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天堂》中的圣经原型元素,展示了莫里森对美国社会的种族主义、暴力政治和非裔美国人现状的关注和反思。  相似文献   
18.
莫里森的《天堂》刻意描写了两个性别对立的社区:作为父权中心的鲁比镇和修道院。本文以"身体叙事"为论述角度,剖析小说中修道院妇女怎样利用自己的身体实现其主体性,怎样对身份进行改写,并重获身体的自由。  相似文献   
19.
托尼.莫里森的第三部小说《所罗门之歌》融合了飞翔、受压抑的妇女和爱等主题。文章试图阐释这些主题,进而揭开莫里森写此小说的真正意图:黑人要根植于自己民族的文化,互爱自救。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最蓝的眼睛》里迷失自我的少女佩科拉、《秀拉》中追求自我的青年女性秀拉和《所罗门之歌》中发现自我的成年女性彼拉多的分析,揭示了莫里森早期作品中黑人女性从迷失到反抗日益走向成熟的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