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2篇
  免费   0篇
教育   584篇
科学研究   14篇
各国文化   10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25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17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86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朱利安·巴恩斯《终结的感觉》中的非虚构写作是个人经验和历史记忆的另类书写,它通过记忆回巡和现实探访,从而寻觅失落已久的历史真相。《终结的感觉》所长的不是真实地记录历史,而是生动地讲述故事。故事叙述喜爱戏仿历史侦探,擅长细节再现与反讽,表现出文学趣味的一面。同时,巴恩斯醉心于描绘人物意识流动的状态,这种超时空的对话也让该书存真了现实的另一种真实。可以说,《终结的感觉》中的非虚构写作的价值不在于反映客观真实,而在于历史、文本、现实之间的互动以及其对生命个体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2.
崔汭  张久珍 《图书馆》2020,(4):52-58
虚构是一种叙述真实事件的写作类型,近年来非虚构图书出版的兴起引发了大众阅读非虚构图书的兴趣。阅读服务是图书馆服务的重点之一,它与读者的阅读兴趣密切相关,非虚构阅读服务是图书馆阅读服务未来可拓展的一个领域。文章从图书馆非虚构阅读服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出发,探讨了图书馆进行非虚构阅读服务的价值和推动非虚构阅读服务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3.
本文呈现了非虚构类绘本The Fantastic Flying Squirrel的磨课过程,反思了绘本教学在主题意义引领下,如何通过文本解读改进教学活动设计,走向活动的、发展的课堂,实现对语言的整合性学习。  相似文献   
134.
作为"反思"背景下的学术,"历史"成为重新检讨的核心概念."历史志"叙事范式中的社会"生命表述"引起人类学、历史学等学科的讨论.对它的重新讨论和诠释,也将成为历史记忆与社会叙事互为前提的逻辑关系.由于传统历史志中对"生命史叙事"缺乏应有的关注,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成了王朝更替、帝国政治、国家权力等叙事"话语"的代言,成了统治阶级"制造"官方知识体制的所谓"大历史".文章从历史的概念入手,进而讨论历史中"生命史"之于"历史叙事"、"族群记忆"、"知识体制"、"事实/虚构"等关系.  相似文献   
135.
《中国新闻周刊》2001,(22):83-83
最近出版的《亚洲周刊》刊登题为《虚构的娱乐为历史翻案》章,质疑最近公映的日本大片《独立》。  相似文献   
136.
137.
138.
盛芳 《东南传播》2022,(2):49-51
虚构写作是一种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写作形态,其意义在于可以捕捉大量的生活经验和转型时期的实践,对于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和社会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具有现实情怀的非虚构写作与“中国梦”的阐释与传播有着深刻的关联,其问题意识导向促进了“中国梦”传播的有效性,为新的时代语境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精神提供了新的视野与方式,在此过程中,非虚构写作自身也得以突破局限性获得新发展。  相似文献   
139.
在20世纪的小说创作中,博尔赫斯的创作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经验。博尔赫斯擅长将叙事与虚构融为一个整体,本文试图探究其在叙事与虚构的转换中所采取的具体办法:1.作者——叙述者——作品——作品中的人物以一种全新的面日出现在读者面前;2.利用双重叙事架构使平谈无奇的故事神奇起来,充满智慧的闪光;3.在真实与虚构之间,常常借助日常用品来营造一种非现实的气氛;4.利用时空上的遥远消解真实与非真实的界限。  相似文献   
140.
虚构作为文学创新的一种写作模式,自《人民文学》倡导以来,就引起了学界对其探讨的热潮.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其在当今的媒介融合时代背景下,表现出了不同于以往的传播学特征,分析非虚构写作利用这种融合趋势进行发展的特点对于其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传播学的传者和受众角度对非虚构写作热潮进行解释说明,赋予其在传播学语境下新的含义.通过梳理非虚构写作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对非虚构写作意义层面进行了传播学的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