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4篇
  免费   2篇
教育   199篇
科学研究   28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20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15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科技新时代》2008,(2):25-26
现在的液晶电视机同传统的显像管电视机比起来已经非常轻薄了,但是它们的厚度依然有10厘米左右,很难获得像镜框那样紧贴墙面的效果。如果你对这方面有特殊要求,那么应该了解一下日立的新款超薄电视机——它的厚度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仅为3.8厘米,而屏幕大小却达到了42英寸。在工作原理上,超薄产品和普通的液晶电视机并没有什么不同:通过背光板发光穿过液晶面板而形成图像。日立的创新之处在于使用了一种新型散射板——由微型透镜组成的薄板——即使在面板紧贴光源的情况下,它也能令背光均匀地投射出来,而其他同类产品需要在面板和光源之间保留一定的间距。  相似文献   
112.
你知道吗?     
昆虫为什么只会走弯路? 昆虫的共同特征是有6条腿,1对触角,身体分成头部、胸部和腹部,常见的昆虫有蝗虫、、蜻蜓、蜜蜂、蝴蝶。不管昆虫中的哪种在地上爬行时都是呈“Z”形的。那么昆虫为什么不会走直线呢?原来,昆虫的两侧各长3条腿,前足最短,中足其次,后足最长。  相似文献   
113.
古典诗词欣赏由选择题改为笔答题,迄今已十三年。各省市此题的赋分从最初的五分到现在增至八到十二分不等。赋分见长,考生的欣赏水平却不敢恭维。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常常照本宣科,人云亦云,又怎么教得好学生?叶嘉莹先生曾跟南开大学学者们讨论推广古典诗词的问题:大家说现在学生读不读诗词,关键是要看老师怎么教,老师教得好,学生就愿...  相似文献   
114.
正开始懂得寂寞是14岁时的事情。似乎已经很受不了学校庸常的空气,总想在人群中特立独行一点儿。上学放学,遇到不喜欢的老师,就会绕道走。更多时候是双手插在裤兜,一个人走在那些枝干上刻满了名字的古桐树下,目中无人地凝望着大地上的婆娑树影发呆。偶尔抬头听听那苍老的声,让阳光和风淋漓尽致地盖在我朦胧的脸上。当不经意回头,发现水池边同样有一个女生在学我的样子听时,我腼腆地笑了。真想问问她都听懂了什么,可又觉得多余。  相似文献   
115.
朋友     
<正>~~  相似文献   
116.
117.
倾听自然     
<正>叶繁便是夏,花满自然秋。晨曦撩开素色帷幔,又没轮廓清晰似梦。浅浅水湾,开满花朵,清河将心灵轻轻托举。去自然中畅想吧!在那儿,我们将细细聆听刨冰初融的池塘那潺潺的水声,柏树弹奏寂静古曲,风信子随风摇曳在百鸟争鸣的春韵中……寻找生命中一切美好的乐音,倾听自然。No.1品湖滨晴雨在湖滨,我们将驻足倾听——第一缕春雨播洒大地,微风轻拂婆娑树影,白鸽在脚边扑棱翅膀。耳畔凝神的滴答雨声,完了心中清澈  相似文献   
118.
诗以言志,歌以咏情。古诗言语简洁,寥寥数字,却表达无限情志,恰如滔滔江水,昼夜流淌,无有尽时。然而,也许华夏民族骨子里涌动着惰性血液分子,也许数千载的儒家“哀而不悲,怒而不伤”的恕道在作怪,仅数言的诗句往往不是直抒胸臆,高唱“大江东去”,而是借助风、花、雪、月等天地造化之物,运用比兴手法,抒发哀乐之情,歌咏志向,意义隐晦含蓄,着实令人咀嚼回味。唐朝初期的伟大诗人骆宾王,在《在狱咏》中,就是巧借秋这一微物寄托了心中的愤慨,达到了人合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119.
郭荣梅 《保山师专学报》2003,22(1):31-33,38
文学作品是主客观有机结合的统一体。从这个角度而言,虽同一景物也会引起不同作者的不同情感。作者是什么样的情绪,就会用什么样的语言,而一连串的语言就决定一篇作品的意境,作为欣赏者的读者也会有不同的反应,这也是一种解读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0.
作为审美对象,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有着极为丰富的美学意蕴.或点名时令,或比兴寄托,或渲染气氛,从而在古人笔下成为一个具有审美意义的小昆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