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   75篇
科学研究   31篇
体育   7篇
综合类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6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1.
本文通过响应面分析对桦褐孔菌多糖的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得到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温度100℃,提取时间3.5h,料液比1:25(g/mL).在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下,桦褐孔菌提取物多糖得率达到1.97%.桦褐孔菌粗多糖对正常小鼠和环磷酰胺致低免疫力小鼠碳粒廓清、淋巴细胞转化实验表明:桦褐孔菌粗多糖可显著提高正常和低免小鼠碳粒廓清功能和淋巴细胞增殖水平.  相似文献   
112.
以壶瓶枣和梨枣为试材,探索枣果采后转红与果皮活性氧代谢的关系。结果表明:枣果采后转红过程中果皮活性氧清除酶SOD、CAT活性均呈下降趋势,O_2-生成速率、H_2O_2含量均呈上升趋势;果皮SOD活性与O_2-生成速率、H_2O_2含量均呈上升趋势;果皮SOD活性与O_2-生成速率、CAT活性与H_2O_2含量均呈显著负相关,果皮褐变度显著增大,表明枣果采后在转红过程中抗氧化酶活性氧的清除能力降低,导致活性氧积累;枣果采后转红过程中,相对电导率增大,MDA含量增大,表明枣果果皮膜脂过氧化作用加强。说明枣果采后转红过程中果皮活性氧代谢失调,膜脂过氧化作用加强,褐变发生。  相似文献   
113.
文章综述了国内对不同山药饮品的研究情况,论述了在制作工艺、防褐变、稳定性等问题的解决方案和优缺点,提出了山药饮料的发展趋势,以利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14.
孔德 《武当》2015,(1):60-62
(接上期)第七十章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释解】本章句内容,依笔者之见,原来本该是《道德经》全文的最后一章,是老子写完《道德经》后发出的一番感慨。其实这个感慨在老子还没写《道德经》时同样存在。因为老子在正式撰写《道德经》之前,早就将其中的思想在社会中宣传了。因为宣传的收效令他有些失望,所以在撰写《道德经》的时候就将这一感慨抒发出来。不然就没  相似文献   
115.
杜新财 《钓鱼》2011,(16):50-51
早些年,人们对褐菖鲉不甚认识,总以为它们是许氏平鲉的一个亚种,加上个头小刺儿又多,所以,连卖价都不值几个钱。  相似文献   
116.
为研究褐球固氮菌(Azotobacter chroococcum)AC17菌株对小麦幼苗干旱胁迫的缓解作用,采用20%聚乙二醇6000模拟干旱胁迫处理水培的小麦幼苗,研究小麦幼苗的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AC17+干旱胁迫处理组小麦幼苗的株高、根长、鲜重、干重分别比干旱胁迫组提高了28.51%、25.60%、119.23%、37.50%;小麦幼苗叶绿素、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比干旱胁迫组分别提高了50.00%、24.69%、70.39%;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比干旱胁迫组分别提高了6.54%、25.45%、35.18%;丙二醛(MDA)含量比干旱胁迫组降低了25.11%。因此,AC17菌株能有效缓解干旱胁迫对小麦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增强小麦幼苗的抗旱能力。  相似文献   
117.
水稻抗褐飞虱与白背飞虱基因定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得润  龚俊义 《科技通报》2009,25(4):412-418
褐飞虱(BPH,Nilaparvata lugens)与白背飞虱(WBPH,Sogatellafurcifera)是水稻的两种重要害虫,培育抗虫品种是防治这两种飞虱的有效途经.近年水稻抗褐飞虱与白背飞虱资源发掘与利用研究取得长足进展,迄今已经在水稻上鉴定或定位了许多抗稻飞虱基因,这些基因来源于水稻的栽培种和野生种.本文就近年来水稻抗褐飞虱与白背飞虱主基因定位和QTL分析研究进展进行阐述.并简要回顾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抗飞虱育种上的应用概况,对当前基因定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应用前景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