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54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英国著名的女作家,其作品以刻画人物感受见长,幻灭感是其文学创作的一个主要题材。林黛玉则为中国古典文学中多愁善感闺秀之典型。本文主要通过对曼斯菲尔德的几篇短篇小说中的主人公及曹雪芹的《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的性格分析比较,揭示曼、林二人之间的相似之处——触景生情的幻灭感。  相似文献   
52.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47岁,这一年是他贬谪黄州后的第三个年头。是年三月七日,苏轼去黄州东南三十里沙湖(亦称螺蛳店)看田,因生活所迫,他想买几亩水田,有朋友作介,这次他是前去看看是否能买。途中遇雨,一行人都被淋湿,苏轼触景生情写了一首词。  相似文献   
53.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脱离实际的数学课程既没有运用价值,又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特别是面向处于启蒙阶段的小学生,如何将数学课堂既变得有意义、让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能运用于生活,是小学数学老师理应探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54.
不久前参观游览了闻名遐迩的河北井陉古驿道保存较好的一段——白石岭东天门景区(图1,门券),如今井陉古驿道已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2),当地邮政部门还启用了“秦皇驿道”风景邮戳(图3)。旧地重游,触景生情,不由忆起二十多年前由我倡议并参与组织召开的井陉古驿研讨会的往事。  相似文献   
55.
一幅色彩画,需要具备色、形、景、情等诸方面的因素,才能成为一幅优秀的作品.色调是色彩的整体效果;形是色彩的依据;情景相融使色彩画具有生命感染力.所以将诸因素融于色彩写生课堂教学之中,才会描绘出完美的图卷.  相似文献   
56.
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孤不自成,两不相背”(谢榛)。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并从而达到融和无间的状态,于是美妙的诗歌意境便产生了。触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是诗歌意境创造的基本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57.
《体育教学》2009,(10):16-45
一张照片,一串回忆;一幅图画,一段历史。 60年,有许多的事件值得我们铭记,有许多的成就值得我们骄傲,有太多的场景值得我们回味……本专辑特别推出“图说学校体育”专栏,除署名图片外,其他图片均特邀长期工作在学校体育战线的资深记者徐永春将部分珍藏多年采访学校体育的照片进行了整理,作为“国庆六十周年”学校体育的贺礼,呈献给大家。 在这组系列照片中,一定有许多照片能引起学校体育工作者的共鸣,令人触景生情,反思过去、放眼未来。  相似文献   
58.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我应老农民汪阿金的大儿子汪水狗的邀请,前去作客。展现在眼前的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丽画卷,让我触景生情,想起解放初期在出差途中认得汪阿金的一段往事……  相似文献   
59.
触景生情”是诗歌鉴赏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手法。见到景物,而景物的变化触发了作者的联想,触动了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使作者有感而发。“触景生情”延伸运用到语文教学中,能够使学生主动学习、真情表达、获得成长。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以语文教材为载体,从“触”什么、怎样“触”、怎样表达“情”三个维度入手,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表达情感,让学生获得能力的提升与情感的充盈。  相似文献   
60.
1、运用歌曲调节课堂气氛 俗话说;“触景生情”。具体的情况,可唤起人们相应的情感,而唱歌是大多数学生的共同爱好,内容健康的歌曲,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的情绪,而且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的内涵,在教学中,善于运用歌曲,就能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境中去体验.如在学“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时。为让学生全面了解我国五十多年来.各个时期发生的巨大变化.我采取了几首不同时期的歌曲进行教学.首先引用《歌唱祖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