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67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5篇
教育   4482篇
科学研究   483篇
各国文化   43篇
体育   236篇
综合类   208篇
文化理论   42篇
信息传播   28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75篇
  2019年   79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94篇
  2016年   126篇
  2015年   272篇
  2014年   571篇
  2013年   473篇
  2012年   536篇
  2011年   546篇
  2010年   415篇
  2009年   407篇
  2008年   461篇
  2007年   303篇
  2006年   227篇
  2005年   213篇
  2004年   166篇
  2003年   170篇
  2002年   112篇
  2001年   105篇
  2000年   88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现代高校德育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困惑重重,德育内容与现实脱节,大学生的道德知行分离现象严重,一些不和谐现象发人深思。“礼”是人类文明最基本的特征和最重要的标志之一。“礼”不仅仅是用来交际的手段,更是一种成于内而形于外的文化积淀。今天的在校大学生将是明天国家的中坚,他们的良好举止不仅反映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同时也将对社会产生良好的示范作用。在大学生中大力开展礼仪文化教育将是构筑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2.
17世纪中叶,俄国政府派遣巴伊科夫使团访华,巴伊科夫使团来华后,由于双方国情的隔膜与差异,中俄之间产生了激烈的外交礼仪之争。这次中俄外交礼仪之争,主要围绕国书与礼物以何种方式呈送、俄使觐见清帝是否应行跪拜之礼等焦点而进行,此次中俄外交礼仪之争的发生,有其复杂而深刻的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93.
94.
论述了一代文宗张说的山水诗在中国山水诗发展史上传承前代大、小谢 ,借鉴当代“四杰”等山水诗人 ,由初唐过渡到盛唐时期所处的重要地位及其山水诗创作的主要内容和风格特色。  相似文献   
95.
我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我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对“礼”的重要性都作过精辟的论述。苟子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颜元说:“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焉,心尚礼则心泰”。“礼”是个人立身之本,国家治理之策。礼仪可以使人自尊、自爱、自信、自强.为社会人际交往、处理好各种关系铺平道路,也为人们事业的成功,生活的幸福助一臂之力。  相似文献   
96.
王云建 《教育》2006,(4):38-40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冬则温 夏则清 晨则省 昏则定……”  相似文献   
97.
水杨酸铁的流变相合成和红外光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流变相反应法合成了水杨酸铁配合物,对样品在4000—400cm^-1。范围内的主要红外光谱吸收峰进行了归属,通过元素分析、TG和IR确定该配合物的组成为Fe(HSal)3.3H2O(HSal=O-OHC6H4CO2)。  相似文献   
98.
礼仪是人类文化的结晶,人际交往行为的规范。鉴于礼仪对学生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的巨大影响,很多高校都开设了礼仪课程,受到了大学生的普遍欢迎。但由于课时少、学生多,任课教师经验不足,加上实践训练时间、场地、内容极其有限等因素,教学上还是存在着以传播知识为主,以实践能力培养为辅的倾向。为了更好地发挥礼仪课程素质教育的潜能,本人总结了在历年教学中积累的知识与经验,进行了适合大学生特点的实践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99.
近年来关于催化剂活性研究认为,中心浓度[C*]和聚合增长速度常数Kp,都能使活性增加.但通过实验验证,中心浓度[C*]的活性增加率较Kp明显.同时,依据这一认识,从主催化剂、载体催化剂、助催化剂及第三组分等方面,进一步探讨和验证了提高催化剂活性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0.
隋代文学观,就其基本倾向而言,是为纠正齐梁文风之弊而从一个极端走上另一个极端,矫往过正,具有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但其中亦不乏真知灼见,充分显示出由南朝向初唐过渡的时代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