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16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41篇
教育   2256篇
科学研究   526篇
各国文化   9篇
体育   206篇
综合类   151篇
文化理论   42篇
信息传播   59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84篇
  2015年   132篇
  2014年   318篇
  2013年   200篇
  2012年   262篇
  2011年   317篇
  2010年   235篇
  2009年   267篇
  2008年   336篇
  2007年   267篇
  2006年   191篇
  2005年   219篇
  2004年   170篇
  2003年   122篇
  2002年   94篇
  2001年   92篇
  2000年   79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7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陈志宏 《图书馆论坛》2004,24(6):234-238
结合我国新著作权法的有关条款,从地域、时间、范围和权能等四个方面对著作权的限制作了阐述,并指出了著作权限制的原由和网络时代著作权限制面临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22.
汝鸣 《新闻世界》2004,(10):75-75
“错了!”看到这个题目,一定会有人认为我搞错了。因为,人们在删改新闻稿件中,通常是说“忍痛割爱”,意思是说为了使章更加精炼,更能突出主题,或由于版面限制,不得不忍痛删除自己作品中的某些“得意之笔”。其实,这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这种删除本来就应该称作“忍痛割赘”。  相似文献   
23.
李实 《出版经济》2004,(5):71-72
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中国台湾地区以盗版中心闻名于世,任何一本受欢迎的大学教科书都会在那里被盗印,盗印者既不向作者也不向出版者支付报酬.这种情况的转变发生在1988年,当时台湾新的有关版权的规章颁布实施,而且台湾人也认识到,要想在现代国际社会中有一席之地,必须尊重知识产权.此后,台湾的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与此同时,台湾重视教育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教育加大了投入,特别是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更多,目的是为了更多的与"世界强手"进行竞争.台湾地区的出版业也因此得到了发展,而且从美国、英国和日本的图书进口也随之增长.  相似文献   
24.
海外简讯     
于平安 《出版经济》2004,(10):71-73
美国上年图书销售额达到234亿美元据美国《出版商周刊》报道,美国出版商协会估算,美国2003年图书业的销售总额是234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了4.6%。按图书分类统计,2003年一般图书的销售总额为50.6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了1.2%。其中增长最多的是少儿硬皮书,主要得益于《哈利·波特与凤凰令》一书的销售,销售总额增长了28.6%,达到69800万美元。但在一般图书中,其他类型图书的销售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少儿纸皮书下降的最多,达到5.2%;成人硬皮书下降了2.4%,销售总额为24.5亿美元;一般纸皮书下降了2.4%,销售总额为14.6 亿美元。2003年增长最快的是…  相似文献   
25.
《出版史料》2003年第4期发表李传新的文章,称赞已于1994年停刊的《世界图书》杂志是读者向往的一扇窗,介绍这本杂志的前身是《国外书讯》,于1972年试刊,出至1979年9月,以后用《世界图书》刊名延续出版。这篇文字勾起我对往事的回忆,这里谈谈我所了解有关《世界图书》前身的一些情况和背景,作为对李文的一点补充。据现有手头资料和当时参与编刊工作的吴仁勇同志介绍,在《世界图书》前身《国外书讯》之前,还曾出版过《国际图书通讯》和《进口业务通讯》,也可以说是《世界图书》前身的前身了。由于一些原因,《国外书讯》之后还用过《参考文摘》和《国外科技书讯》的刊名。  相似文献   
26.
浅谈隐性采访的媒介自律与法律限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隐性采访媒介自律的重要性。隐性采访,又称为秘密采访或暗访,是指新闻记在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前提下,运用摄像机、录音机或照相机等工具,秘密地获取新闻事实的方法。  相似文献   
27.
林新华 《新闻传播》2004,(12):45-47
在新闻从业队伍中,地市报(本文不含直辖市和省级市的地市报)记者是一支重要的力量,作为最基层的新闻工作者,他们并不缺乏素材,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是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闻资源。但是对于地市报记者而言,他们同样有一个苦恼,基层素材虽多,但身处一地,受地域限制,很难能写出有全国影响的文章。的确,相比于新华社等一些中央和省级新闻单位而言,地市报记者缺乏动辄就能形成全国影响的大新闻素材。但缺乏并不表示就没有,并不就意味着地市报记者不能写出有全国影响的文章来。  相似文献   
28.
《行政许可法》实施后,有些政府部门和官员并不甘心失去权力,因此需警惕新一轮的权力扩张冲动  相似文献   
29.
与普通行业相比,垄断行业不仅工资水平偏高,而且工资增长过快。二者之间的收入差距仍在继续呈日益扩大之势  相似文献   
30.
隐性采访的双重制衡--法律限制和伦理原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晓阳 《今传媒》2005,(2):20-21
一隐性采访又称为秘密采访或暗访,是新闻记者在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前提下,运用摄像机、录音机或照相机等工具,秘密采获新闻事实的方法。隐性采访的基本特点是:其一,记者隐去了真实的身份出现在新闻现场,即隐性采访是记者带有主观故意的行为,这与采访不期而遇的目击性新闻有所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