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5篇
  免费   0篇
教育   287篇
科学研究   10篇
各国文化   6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5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1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81.
在《逍遥游》一文的教学中,理解把握代表庄子最高理想“逍遥游”的人生境界,无疑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  相似文献   
282.
最近,我聆听了一位年轻教师执教<庄子>的<逍遥游(节选)>.   在此之前一二个星期,我曾多次与这位教师探讨这篇课文的教法.我认为,这篇课文是引导学生思想远离低俗的有力抓手,要上得学生的眼睛发亮.   ……  相似文献   
283.
<逍遥游>一文,结构复杂多变,论述变化奇诡,历代注家,异议纷呈,本文试图从"小大之辩"切入,具体分析<逍遥游>的结构,以便于更好地理解<逍遥游>的主旨.  相似文献   
284.
谢家宏 《教师》2011,(15):20-21
我准备选《逍遥游》作公开课来上,很多同事都说这是自讨苦吃,是没办法上好的。《逍遥游》是中学教材中一篇不得不讲的文章,因为它是讲道家思想绕不过的文章,但又不好讲通,里面的"弯弯"很多,经不起学生的提问。很多教师碍着传播思想的任务,只好硬着头皮讲,  相似文献   
285.
逍遥游》是庄子的散文代表作,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被列为必修课。整体法和意象法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通过对整体法和意象法在《逍遥游》教学中的运用分析,可以让学生对文章的写作艺术和文章表达的主旨有一个基本理解和掌握,这也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286.
蹶叔三悔     
蹶叔好自信,而喜违人言。田于龟阴~①,取其原为稻~②,而隰为粱~③。其友谓之曰:"粱喜亢~④,稻喜湿,而子反之,失其性矣,其何以能获?"弗听。积十稔而仓无储~⑤,乃视于其友之田,莫不如所言以获,乃拜曰:"予知悔矣。"既而商于汶上,必相货之急于时者趋之~⑥,无所往而不与人争,比得而趋者毕至,辄不获市。其友又谓之曰:"善贾者收人所不争,时来利必倍,此白圭之所以富也~⑦。"弗听。又十年而大困,复思其言而拜曰:"予今而后不敢不悔矣。"他日以舶人于海,要其友与偕~⑧,  相似文献   
287.
周昂 《学语文》2014,(1):28-29
新课改以来。高中语文教材有一大胆突破:在古代文学所选篇目上新增了一些名篇,如《逍遥游》、《兰亭集序》等。这些文章,其思想情调往往与传统的儒家积极人世、乐观进取的态度相左,常不被重视。但逍遥、隐逸与生死这些重要的文化母题,构成了传统文化的重要层面,如果对此轻视。那么,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审美将是片面的,甚至是残缺不全的。  相似文献   
288.
庄子是先秦时期的重要思想家之一,其《逍遥游》典型地反映了他的人生态度及精神追求,也形象而含蓄地表现了身处乱世之中庄子的处世哲学和价值取向。尽管有退隐避世的成分,但也有洞悉世态人情,畅想和谐社会的积极一面。因此,在说不尽的《庄子》美文思想当中,对《逍遥游》这样的经典名篇也应该本着与时俱进的认知原则,不断发掘其中的积极因素,以便于更好地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加快人类文明进程,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89.
逍遥,是人们所追求的最高生活境界。在修辞国里,论最逍遥者,非夸张莫属。  相似文献   
290.
逍遥游》位居《庄子·内篇》之首,是庄子散文的代表作,历来的中学语文教材都把它列为必修必选篇目。然而由于年代久远,加上其本身的艺术特色,以及教材选法失当等诸多因素,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鉴于庄子的散文属于典型的象征型文学作品,它是象意思维的产物,从理论上来说,教学《逍遥游》毫无疑义应该用综合同构教学法。但是由于这种方法目前尚未为人们所熟知,教材对该文的选法又由来已久,因此,这里笔者想着重强调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