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8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8篇
教育   1314篇
科学研究   227篇
各国文化   170篇
体育   296篇
综合类   41篇
文化理论   49篇
信息传播   50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78篇
  2014年   222篇
  2013年   211篇
  2012年   235篇
  2011年   249篇
  2010年   212篇
  2009年   176篇
  2008年   195篇
  2007年   174篇
  2006年   115篇
  2005年   106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89篇
  2002年   68篇
  2001年   70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在新的时期高校照片档案如何发挥新的作用,该以一些高校的成功做法,论述了照片档案为学校各项工作和社会服务的历史记忆与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42.
建于1420年,作为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故宫的定位之争将会持续整个大修过程,甚至将来,它的价值取舍也将成为其他文物修缮的参照。  相似文献   
43.
张建华 《中国广播》2004,(10):46-47
典型具有示范、激励和引导作用。运用先进典型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动生产和工作,教育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我们做好新闻报道工作的一个成功经验,也是落实“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弘扬主旋律的有效办法和途径。近几年来,唐山人民广播电台根据不同时期的中心工作加大典型报道力度,  相似文献   
44.
“文物定义”就是解释什么是文物,或给_文物”这一概念划定一个明确的界限以界定其所属范畴,或下一个科学的定义。文物定义问题既是博物馆学一直在讨论的一个理论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其实质所涉及更多的是文物范围的划定问题。本文主要对我国古代关于文物的不同称谓和20世纪文物定义的研究情况做一归纳与总结,以便使  相似文献   
45.
蓝色桃花源     
万宁 《新闻天地》2005,(2):60-60
呆在一个叫天宁的孤岛上。与世隔绝。每天睡到自然醒.掀开窗帘.透过落地玻璃.一眼能望到蓝色的海。  相似文献   
46.
唐凌 《出版广角》2018,(5):88-89
抗日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70多年,每一个抗战遗址,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并以其特有的方式,向世人诉说无比惨烈、悲壮、可歌可泣的战争场景.调查抗战遗址,解读其蕴藏的历史信息,确定其价值,对展现抗战面貌、弘扬抗战精神、促进遗址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均有重要意义.翻开《中国西部抗战遗址调查与保护利用》,人们会在阅读中陶冶情操,生发爱国情愫,受到启迪和教育.  相似文献   
47.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各个领域均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尤其在我国不断开展教育改革、高校扩招后,我国整体教育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当今教育提倡素质教育、通识教育以及创新教育等,小学品德课程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方面教学情况如何已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简要介绍了课程资源概述,小学品德课程资源的发掘和利用,以期能够为提高我国小学品德课程教学质量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48.
数字化实验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实践,不仅在教育改革探索和教育技术进步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向整个教育界充分展示了其教学价值,更暗示着其巨大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49.
在详细介绍邯郸市峰峰矿区山底村抗日地道遗址基本情况及开发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保定冉庄近几年来发展红色旅游的经验,对进一步开发山底地道遗址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50.
<正>《荷塘月色》是现代散文名篇,也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美文。不论是写景营造环境的静、雅、美,描写手段的多样,修辞手法的新奇,抑或是情感抒发的委婉深挚,这篇文章都具有很高的学习鉴赏价值。在多次授课的过程中,《荷塘月色》给笔者愈加强烈的感受在于其"一动一静,化而为工;写景写情,趋于造境"。抓住动静,不论是造句、炼字,还是情景之变化也便条分缕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