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教育   23篇
科学研究   6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郑良 《湘南学院学报》2007,28(1):91-93,107
“林泉之心”从美学的角度理解,具有二个层次的内涵。一是抱着平等亲爱的心态,与林泉为朋。二是人情人性与山水的共鸣,移情作用的体现。它告诉我们,只要拥有发现山水之美的“林泉之心”,大可以不必隐逸到山水之中,在现实社会中同样可以获得山水之乐。郭熙的“林泉之心”就是美学中的审美心态,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相似文献   
12.
“画见大象,不为斩刻之形”是郭熙对山水画创作提出的一个美学命题,它要求山水画“体道”,表现自然对象全幅生动的气韵,强调形神兼备,创造意境,技法上要求笔墨浑融,虚实结合,从而表现大自然的生命精神,创造山水画的美。  相似文献   
13.
王策 《华章》2009,(21)
"花乌、山水从五代开始,作为中国画具有独特意义的样武,有了稳固地位,成为展示精神世界的最佳载体.尤其山水画,自六朝以来,人们越来越表现出对山水的特有感情,山水画成为人们寻找精神世界的载体,是人与自然关系更进一步的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人性的回归,这一情感一直贯穿在中国的发展史中."(1)宋人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所评:"或问近代至艺与古人如何?答曰:近方古多不及,而过亦有之.若论佛道人物,仕女牛马,则近不及古;若论山水林石、花竹禽鸟,则古不及近."(2)既然山水在这个时期有如此的成就,说明它的发展无论是从技法、还是从理论上都已接近成熟.本文从郭熙的作品和他的画学著作<林泉高致>着手,来解读郭熙关于山水画的审美价值观的一部分"山水画价值论",从而比较全面地了解郭熙的山水画观和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4.
郭熙的山水画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郭熙的《林泉高致集》是山水画理论的集大成。它的美学价值在于明确回答了山水画的本质特点是源于人热爱自然山水的本性,论述了人的情感变化与自然山水景物变迁的对应关系。它的艺术价值在于提出对自然山水“取之精粹”的艺术概括的观点,以及中国山水画的视觉原理和空间表现的“高远、深远、平远”即“三远”的创作规律。  相似文献   
15.
7月下旬至8月底,华文学院院长、海外华语研究中心主任郭熙教授在美国旧金山进行了为期5周的讲学活动。郭熙教授此次讲学是应美国加州中国语言教学研究中心的邀请,为华文学院和美国加州中国语言教学研究中心合作开办的中文教学硕士课程班讲授“汉语词汇及汉语词汇教学”、“语言学理论与方法”两门课程,同时指导该班学员开展中文教学实习。  相似文献   
16.
《〈林泉高致集·画记〉与郭熙》一文由日本美术史学者铃木敬撰写。此前,中国美术史学者薄松年和陈少丰曾发表过一篇名为《读〈林泉高致·画记〉札记》的论文,其中的部分观点和内容引发了铃木敬的质疑,故有此文。从文中可以看出铃木敬严谨的考据态度和敏感的问题意识,但同时也反映出他对薄、陈论文的曲解和误读。此后,薄、陈又发表了《郭熙父子与〈林泉高致〉》一文,对铃木敬的质疑做出回应,并进一步深入、细化了研究内容。阅读中外学者的三篇文章,可以领略他们之间积极的学术争鸣活动。每次争鸣以回应和商榷为出发点,进而通过双方精密的文献考证和追求极致的学术态度,使得对于《林泉高致》以及郭熙、郭思其人其事的相关研究更加深入。  相似文献   
17.
2006年8月6日,马来西亚董教总教育中心举办“汉语作为第二语苦教学:发展形势与教学问题”讲座会。暨南大学海外华语研究中心主任郭熙教授应叶新田主席的邀请,担任讲座会主讲人,就马来西亚华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问题发表演讲。  相似文献   
18.
通过郭思为其父整理的《林泉高致》为基础资料来分析郭熙的《早春图》儒道思想结合的特点。并进一步指出郭熙的《早春图》中儒道思想是平分秋色的,像是骨骼和血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正>冬去春来,和煦的暖风吹拂着沉寂的大地,经受过严寒的万物正在悄然复苏。水汀的堤岸上,渔夫正吃力地挑着担子,那沉重的鱼篓里承载着的该是全家人的收获和希望。渔妇手里牵着小儿,怀中抱着婴孩,虽然看不清她的面目,那健捷的身姿已经显现出她此刻心中的满足与欢乐。隐在山崖后面那间狭小的茅屋,就是这一家人温暖的家。  相似文献   
20.
王惠 《甘肃高师学报》2010,15(6):69-71,121
通过荆浩、郭熙及韩拙画论中对自然之"真"的探讨,研究中国山水画创作中"写真"观念的提出、深化及其在创作中的落实,阐述中国山水画创作中独特写真观的形成过程,剖析其深具中国文化特色的的精神实质和对后世中国山水画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