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4篇
科学研究   7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20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0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中国广播》2010,(5):I0003-I0003
“各族的乡亲们,兄弟姐妹们:你们的灾难就是我们的灾难,你们的痛苦、就是我们的痛苦,你们失去的亲人就是我们的亲人……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会尽百倍努力,绝不会放弃。”  相似文献   
32.
汶川大地震后,中央电视台迅速启动抗震救灾报道应急机制,及时调整节目设置,推出直播报道和特别节目,组织记者迅速奔赴灾区一线,全方位、高密度地展开抗震救灾报道,及时发布灾情权威信息,全面反映救灾工作进展,大力报道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和亲切关怀,报道灾区各部门抗灾救灾的措施成效,生动反映抗灾救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广泛报道各地区各部门支援帮助受灾地区的感人事迹,突出反映了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百折不挠  相似文献   
33.
江坪 《新闻实践》2008,(6):48-48
"5·12"四川汶川地区的特大地震,令人刻骨铭心。在这场罕见的大灾难中,地处震区的四川新闻网记者,和全国省市兄弟新闻网一样,与报纸、广播、电视台的同行一起,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在强烈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四川新闻网立即成立了抗震救灾快速反应小组,由四川省新闻中心主任、四川新闻网总编辑甘时勤带领,组织了若干个一线  相似文献   
34.
人本理念的传媒实践——汶川震灾报道得失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敞开心怀,打开钱包,张开血管."<澳大利亚人报>如此描述全体华人对震区灾民的救助.刻上国殇烙印的汶川特大地震,不仅震撼着炎黄子孙的心,更张扬着新闻媒体的情.  相似文献   
35.
伽师近场地震资料处理--三维速度成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三维速度结构和震源位置的联合反演方法,处理了伽师近场地震资料,得到强震区 2 0km以上深度的速度图像.结果表明:震区地壳内 8km以上速度结构横向非均匀性较强,反映了该区厚达数公里的沉积盖层介质特征;1 2~ 1 8km深度速度成像存在北东和北西的低速异常带,它们相交于极震区下方,反映了区域发震构造特征;沿极震区的东西和南北正交方向以及强震群分布的两侧,地壳结构均有明显差异,这是强震群孕育的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36.
点灯或者燃香,来告慰曾经来过这个世界的人们,透着中国意味的形式。这些普通、缓慢、沉默的动作,比通常所见儿童手捧蜡烛等西方意象,更符合中国民众情感的自然表达。摇曳的灯花在大片墨色中点染,主体背景的压抑未能阻挡暖色火光的力量,这是通过大光  相似文献   
37.
金融作家闫星华新创作的长篇小说《震区》是一部感情充盈、精彩纷呈、震撼人心的作品。小说描写的是汶川地震灾区中一群英勇顽强的银行人抗震救灾的故事。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痉挛,山崩地裂,灾难突如其来,灾区中的国兴银行员工瞬时陷入了空前的灾难,面对惨烈的现实,他们奋起自  相似文献   
38.
九州撷韵     
《老年教育》2008,(7):48-49
鹧鸪天·抗震戴建中(江苏滨海)地动山摇大震来,人亡屋倒震区哀。山区村镇夷平地,满目疮痍遭大灾。同面对,不徘徊。三军上阵暖民怀。中枢号令神州奋,八面支援大难排。  相似文献   
39.
四川汶川大地震后,我从哈尔滨第一时间相继给灾区朋友邮去一些信函,想真实了解一下灾区邮政恢复使用情况,为今后考证灾区邮路和邮政史佐证。1.寄四川汶川挂号印刷品。2008年5月13日,寄四川汶川挂号印刷品致灾区救援队,汶川6月10日收到,邮路达28天,这是平时传递时间的近7倍。经查无人,6月13日给予退回,往返正好一个月时间,改退批条上写着"地震救援队转移!"盖汶川邮局营业日戳。(图1)  相似文献   
40.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时间在这一刻定格,四川汶川8.0级大地震顿时让许多人的命运改变,历史被重重画上一笔!这一刻,逃生、躲避灾难理所当然是第一反应,然而有一群人,抄起手边电脑、扛起沉重的机器,第一时间从全国各地冲向震区,克服重重困难,以亲身经历向外传播最及时的讯息,报道灾情、传递党和政府抗震救灾最新精神,用笔和机器记录下一段段真实的、令人动容的不平凡故事。这就是新闻工作者,在紧急时刻,他们不顾个人安危,第一时间奔赴震区,记录一个个感动瞬间的同时也积累了别样的职业感悟。他们在震区有哪些经历?第一时间奔赴有何困难,怎样应对?危急条件下工作受何限制,如何突破?在采编业务上,此次经历有何经验总结?本刊特辟专栏,关注震区中的他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