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0篇
教育   53篇
科学研究   4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6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后现代语境为电影提供了以碎片化、拼贴、杂糅、游戏性的体验为主要特征的叙事方式。在同样是打破线性时间的单向维度的特征下,中西电影的主要叙事差异在于对"过去"是否真实存在的探寻、对"现在"的缺席还是存在的种种可能的追问、对"将来"是静观还是荒诞解构的处理中。文化差异与艺术观的差异是本源性的,从而在作品中呈现出不同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42.
周婉琪 《新体育》2013,(9):26-29
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即将拉开大幕,广东代表团冲刺的号角已经吹响,全面模拟赛时状况,实施“倒计时”训练计划与“程式化”参赛计划,而十二运,南粤军团将派出786名选手参加30个大项的竞逐。  相似文献   
43.
从冰雪初融到大地回暖,我几乎每天都去看望她,和她进行着无声的对话,情感的交流。她就是——校园里的桃林。在其生命历程中,她曾静观日出日落;也曾共赏月圆月缺;她曾点数岁月更迭;也曾历经阴晴雨雪。她不畏大自然对自己的考验,依然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呈现着生命的色彩。她不断壮大着自己的身体,完美着自己的形象,从一开始的若隐若现,到后来的米粒状,从最原始的淡绿到后来的浅粉,从昨  相似文献   
44.
10月18日,“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主要展项《静观:变化中的中国当代摄影》艺术展在布鲁塞尔美术宫开放。该展选取14位中国当代摄影艺术家的97幅反映中国社会飞速发展的摄影作品,如荣荣和映里的《六里屯》,莫毅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和熊文韵的《流动彩虹》。艺术家从不同的视角以各自独立的对生活和艺术的感悟,以其作品展现一种超越个人局限的新的意象、状态、情感和智慧。  相似文献   
45.
沈勇 《大众科技》2012,14(4):275-277
《印象·刘三姐》深入发掘广西壮族稻作农耕文化中的"家园意识"、"场所意识",将长期以来被人类忽视的对自然与环境的审美纳入艺术表演领域,让大自然、环境和广大观众"参与"创作,"参与"演出,突破了传统的、由康德所倡导的被长期尊崇的"静观美学"的审美观念,进入了"参与美学"的生态审美高度,生动地揭示了广西民族文化艺术中"山歌唱和"的实质是天人相谐,阴阳相和,诗意栖居。基于生态美学层面上的发掘,这对今后民族文化艺术的保护发掘、传播传承和发展不失为一条富有创意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46.
本周走势该跌不跌,欲跌还升,升而乏力,多空僵持。周一,早市下探至2538点,受始自3月3日2037点以来的短期上升趋势线L1支撑,勾头向上,是日两市多种指数收出中阳K线,像是继续向  相似文献   
47.
文章从宇宙化生、性情、卦爻三方面对苏轼、程颐的《易》学动静观作了比较,揭示了理学和庄玄之学两种解《易》思想的差异。关于宇宙化生,苏、程皆承认阴阳之“动”生出万物,而程颐从宇宙运动中抽绎出“理”作为最高法则,苏轼则归之于造化无心。落实于性情论,两人皆突出“静”的高明之境,然而程颐的心之安静是以长时涵养的道德自律为前提的,而苏轼的“静”则缘于应物无心、淡然自若的处世情态。体现在符号化的表征—卦爻上,程颐的动、静合“理”体现为爻位的嘉善,苏轼的动、静自然则体现于卦爻之间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48.
49.
刘勰虚静说是指作家创作构思的一种理想状态,直接导源于佛教禅学静观的入静理论,因为前者与后者的内涵基本上是一致的。刘勰生活在禅法风行的南朝,他修习且重视禅学,《文心雕龙》虚静说是刘勰吸取了佛教禅学静观的入静理论之后的创造。禅学是中国化的佛学,它不仅继承了印度佛教静观修行解脱之法,且在其发展过程中吸取了老庄道家的静观思想。老庄哲学的主静观念通过影响中国佛教禅学静观而影响刘勰的虚静说。因此,《文心雕龙》虚静说直接的近源是佛教禅学静观的入静理论,间接的远源是老庄哲学的主静观念。  相似文献   
50.
人们的世界观认识论不同,对艺术中的动静关系认识与处理也不完全相同。从先秦到明清对艺术动静关系认识上是一个求静不求动的定势。 艺术活动中的动与静的对立统一,就是客观事物中动与静矛盾的反映。客体事物的动静与主体(艺术家)心态的动静和谐交融、哲学的认识论和艺术的辩证法一旦在同一轨道上运行,就能展现出艺术天地之大美。本文在分析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一定的理论创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