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0篇
教育   53篇
科学研究   4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6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笑着活     
在世上,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信仰。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以什么样的心态和方式面对现实和未来?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笑看云卷云舒,静观花开花落,是一种活法;忙忙碌碌、分秒必争,也是一种活法……我无意评价哪种对,哪种错。人生百态,气象万千,只要能够积极、努力、快乐地活着,就称得上精彩,就像这些写书的人和书中的人一样,为自己、为他人努力去活,便可喜可贺。  相似文献   
62.
8月,全球的焦点都集中到了伦敦,四年一度的奥林匹克盛会激情上演,全世界的体育精英在“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格言下。为了国家荣誉,向着运动的极限发起挑战。  相似文献   
63.
苏轼和程颐都是北宋易学的著名代表人物.比较二人易学动静观,显示出理学和庄玄之学这两种解《周易》思路的差异.关于宇宙化生,程颐、苏轼皆承认阴阳之"动"生出万物,而程颐从宇宙运动中抽绎出"理"作为最高法则,苏轼则归之于造化无心.落实于性情论,两人皆突出"静"的高明之境,然而程颐的心之安静是以长时涵养的道德自律为前提,而苏轼的"静"缘于应物无心、淡然自若的处世情态.体现在符号化的表征--卦爻上,程颐的动、静合"理"体现于爻位的嘉善,苏轼的动、静自然则体现于卦爻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  相似文献   
64.
一位教师说,当教育过程中出现纷乱混杂的情形时,简直束手无策,好像没什么办法了。这时她会停下来,什么也不做,静观其变。而更重要的是,让自己静下来,静观“己”变。  相似文献   
65.
纵观中国乐器发展历史,手风琴事业的艺术历程在蓬勃发展。提起手风琴,人们都会有一个相对明晰的认识,但若牵涉到系统性的知识,很多人大概就不会有相对明确的了解了,这使得手风琴知识的普及和专业的提高就显得格外重要与必要。  相似文献   
66.
新片速递     
一年前的精彩,一年后又再续前缘了。冯小刚和葛优在贺岁领域里一直所向披靡,这再次证明不靠恶搞与山寨模仿,观众们也会买账。而关于商业电影这一话题,冯导足可以给中国这些小字辈导演们上一课了。静观美女与丑男火花四溅的二次碰撞,给你一个快乐的岁尾年初。  相似文献   
67.
“独生子女有一个麻烦,它是一次性给了你一个孩子,甚至连改错的机会都没有。”唯一的孩子在不知觉中承载着父母太多的期望,机会的唯一促使今天的父母对孩子教育重视的同时也极易陷入过度教育的误区。  相似文献   
68.
论视觉文化对传统审美方式的消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视觉文化取代传统文化成为大众最普遍的审美娱乐形式,人类的审美方式也发生了从静观到消遣的历史变迁。视觉文化的物质技术根基和传播应用形式在制造视像产品、传播“虚拟现实”、消解“审美距离”、解构人的主体性和想象力的过程中,逐步剥夺了传统文化艺术的生存条件和生存空间,进而消解了静观这种传统的审美方式,建构起消遣这种现代的接受方式。由此,使人类由静观的审美时代进入到了消遣的娱乐时代。  相似文献   
69.
审美欣赏与审美角度关系密切。同一审美对象因审美角度不同而显得仗态万千。自然美和建筑、雕塑等艺术,可以提供多种空间审美角度。一般的艺术,也有思想、情感、情节、情景、色采、音响、旋律、节奏、线条、语言、风格、结构、形象、意境等多维透视角度。艺术家审察和表现艺术形象的角度,也是艺术审美的角度之一。选择和确定最佳的审美视角,才能充分感受自然、生活和艺术作品的美。美的审视点是使审美注意停留、稳定在审美对象的某些特征,事物的美是多层次的,对某一对象审美可以有一个或多个审视点。寻找美的审视点有助于捕捉审美对象的独特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70.
在王常月江南弘道、中兴全真之前,常州地区就存在着一个以朱元育为首的全真龙门派宗教团体,这个团体中的佼佼者潘静观的人生却为我们展现了龙门派在清初的另一种生存境遇。潘静观是龙门派第五代之嫡传弟子,他的存世著作《道德经妙门约》一书体现了较为明显的全真色彩。但他同时又积极参与当地的一个吕祖扶乩团体,并在其中占据了领袖的位置,他们自立太乙法派。此外,他还以《净明忠孝录》传授弟子,并以传承净明派为己任。作为龙门派弟子的潘静观并没有试图去发扬壮大龙门教派,而是在与其他道派以及民间信仰的互动中使其身份变得复杂。对潘静观的考察,有助于丰富和深化我们对清初龙门派生存境遇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