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9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7篇
教育   2365篇
科学研究   154篇
各国文化   75篇
体育   143篇
综合类   83篇
文化理论   21篇
信息传播   667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64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83篇
  2015年   212篇
  2014年   398篇
  2013年   212篇
  2012年   218篇
  2011年   268篇
  2010年   216篇
  2009年   181篇
  2008年   287篇
  2007年   212篇
  2006年   182篇
  2005年   135篇
  2004年   127篇
  2003年   102篇
  2002年   88篇
  2001年   87篇
  2000年   70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51.
赵春晨先生新《晚清洋务巨擘——丁日昌》于2001年1月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通读之后。觉得此书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952.
胡天琼 《职大学报》2004,(1):99-100
指出钱实甫《布政使年表》在清初分省及布政使命名、淑宝族别、富尼汉、张士第及刘景 璋、赵英孙诸问题上存在的疏漏或错讹。  相似文献   
953.
雍正年间,清军在镇压云贵地区土著苗人时,深受药弩伤害,言其“中人所入不深,原不甚伤,无如其药极毒,才破皮肉即难救治”。因而清军在战争中大力收缴箭弩,对敷箭毒药和解毒药方亦四处寻访。在以后的战争中,清军还依方制药,部分装备了部队用于实战。此组史料编选于馆藏宫中朱批奏折及《清实录》,反映清军在广西铲除作为药源的拱树、寻求解毒药方及清军施用毒药的一些情况,现予刊发,供研究民族、军事、医药史等参考。  相似文献   
954.
《四库全书》创修于清高宗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至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完成了全书的编纂与抄写,历时15年。《四库全书》成书后,遵循乾隆旨意,共抄写了7部,并模仿浙江宁波天一阁藏书楼式样,建阁庋藏。  相似文献   
955.
楚楚 《湖北档案》2007,(4):40-43
曾以一袭破旧的马褂、一顶瓜皮小帽压着的长辫,以及关于缠足、纳妾等奇谈怪论闻名于世的中国近代史文化名人兼奇人辜鸿铭,字汤生,1857年出生在马来亚槟榔屿的一个华侨世家。他从小就接受西方教育,曾被一对英国夫妇收为义子。他13岁即赴欧洲求学,十余年中游学于英法德意诸国。  相似文献   
956.
聂明娥 《兰台世界》2007,(8S):71-71
咸丰三年(1853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逐渐壮大,据史料记载:是年1月12日,“东王杨秀清督翼王石达开、检点黄玉昆、李开芳、林凤祥、指挥罗大纲等以地雷炸塌武昌文昌门城墙,占领武昌城,全歼清军6000余人,湖北巡抚常大淳、提督双福、市政使梁星源、按察使瑞元、总兵王锦绣等文武官员败死”[1]。  相似文献   
957.
我国传统学术研究向来重视引证献。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将清儒治学风格总结为十个特点,其中涉及引证献的有三条:“凡立一义,必凭证据;无证据而臆度,在所比摈”,“隐匿证据或曲解证据,皆认为不德”,“采用旧说,必明引之,抄说认为大不德”。可见,清儒将献引证视为治学应遵循的学术道德。引证献有三项功能:一是权属功能。完整而准确地标注引证献,  相似文献   
958.
周宁 《兰台世界》2006,(1X):66-66
1.初次相识。1882年吴汝纶丁忧服满,暂代天津知府。天津乃京畿重镇,此刻又值对朝鲜用兵前夕,公事异常的繁忙。一天。吴正忙于处理公牍,忽闻门外有人求见,还没等弄清来何人,一个30左右的青年已径直闯入。吴上下打量了一下,十分的面生,不知在何处曾与相识。正在纳闷之际,青年已自报家门:“知府大人,晚辈乃南通张季直,现在吴军门(吴长庆)幕下谋生,久闻大人盛名,今天有幸随吴军门移防天津,特来请教。”  相似文献   
959.
“八千卷楼”是晚清四大著名私人藏书楼之一,仿文澜阁款式建造。但至今踪迹全无,令人遗憾。本文考证了“八千卷楼”的具体位置和存在时间,以供参考。同时,借此引起人们对藏书楼这样的文化遗产的重视,以便挖掘出更多的文化遗产,丰富浙江私人藏书楼史料和杭州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