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9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7篇
教育   2365篇
科学研究   154篇
各国文化   75篇
体育   143篇
综合类   83篇
文化理论   21篇
信息传播   667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64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83篇
  2015年   212篇
  2014年   398篇
  2013年   212篇
  2012年   218篇
  2011年   268篇
  2010年   216篇
  2009年   181篇
  2008年   287篇
  2007年   212篇
  2006年   182篇
  2005年   135篇
  2004年   127篇
  2003年   102篇
  2002年   88篇
  2001年   87篇
  2000年   70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马建忠是晚清为数不多的在国外受过国际公法和近代外交专业培训的人才之一。作为李鸿章的亲信幕僚,马在晚清涉外活动中起过一定作用,实际效果则毁誉参半.他经手的鸦片增税专卖、中法交涉主和及“暂售”招商局船产、米建威计划等外交活动所引起的种种争议,反映出社会转型期,接受新知的先觉者与守旧士大夫之间的观念冲突。晚清风气不开、务虚不务实的积习,或许是马建忠个人及同类群体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社会根源,亦即当前外交积弱、国势不振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72.
埃米莉·迪金森诗歌中的自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女诗人埃米丽;迪金森的自然观与好的社会,家庭以及个人阅历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好诗歌中所描绘的自然既反映出爱默生的超验主义思想,又不时地唱出与清教主义旋律相近的曲调。好热爱大自然,但又夹杂着疑惑和恐惧。好的复杂的心理因素构成了好的复杂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973.
晚清国粹派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有重大影响的政治、文化派别。近十年来,国内学术界开始重视对晚清国粹派的研究,并在相关史实的爬梳、概念的界定、历史动因的探讨,以及对其思想主张的全面总结和评价等方面都巳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总体而官,对晚清国粹派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  相似文献   
974.
"清物说"是晚明竟陵派提出并阐述的诗学主张,它的理论架构不仅局限于此,本文通过"清物说"的成型与特质,钟惺"清物说"的提出及诗歌创作,以及"清物说"的诗学史意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975.
976.
《邢台学院学报》2017,(4):70-73
陈宝箴是晚清督抚中的佼佼者,在湖南推行了中国近代最早的地方自治运动;同时,他也是义宁陈氏家族作为"近世模范人家"的辉煌局面的开创者。对陈宝箴作为时刻以家国社稷为忧的爱国者与才干出众而又持重老成的政治家的身份的界定,以及对其宗张、朱而兼叶、王的由伦理实践指向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想的辨析,对晚清政治史与思想史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77.
在洋务新政的推动下,清政府于19世纪70年代至1897年间为实现国防近代化,主要以德国为蓝本实行军事改革。作为晚清军事史上的重要事件,“以德为师”的军事改革进程以及清政府选择德国作为效仿对象的原因都值得后世认真分析。  相似文献   
978.
1720—1820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的年增长率远高于整个欧洲地区。19世纪初,世界10个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城市中,中国就有6个。明中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  相似文献   
979.
小学语文作文是很多教师和学生都头疼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很多存在审题不清、内容千篇一律没有创新的现象,本文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980.
在中国历史上,对读书人以及国家、社会产生深刻影响的考试制度,是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科举考试.科举是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贡院是举行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专用考场.作为“抡才重地”,贡院是中国唐代到晚清知识分子魂牵梦绕的一个地方,从唐宋至明清大部分政治家、文学家、著名学者都经历过贡院场屋生活.贡院建筑规模宏大,考试规制严密,是科举制度的具体象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