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1篇
  免费   5篇
教育   505篇
科学研究   10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44篇
综合类   26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1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8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Abstract

In two experiments we examined changes in the perception of action possibilities as a function of exertion. In Experiment 1, participants repeatedly climbed on a climbing wall in a series of trials that progressively increased in number to 10 trials, resulting in increased exertion. Before and during climbing, the participants judged their maximum reaching height and perceived exertion. On a separate day, participants climbed another 10 trials while performing actual maximum reaches. Higher perceived exertion was associated with decreases in perceived maximum reach while the actual reaches did not decrease. However, the perceptual changes occurred early during task execution when the participants were not yet fatigued. When exertion set in, neither perceived nor actual maximum reaching appeared to be affected. In Experiment 2, we included exhaustion trials. The findings replicated the early changes in perception observed in Experiment 1, which may be explained by hands-on experience with the task. Furthermore, while climbing to exhaustion, perceptual judgements largely changed in keeping with changes in the actual maximum reach. Thus, there appeared to be a functi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ticipants' actual action capabilities, rather than their state of physical fatigue per se, and perceived action possibilities.  相似文献   
82.
通过对美育的作用,体育美学的内容、特点,以及创造美的基本途径几方面进行了论述,阐述了体育教学中美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3.
蒋孔阳认为,审美教育是一种精神教育.一方面,美育使受教育者形成审美的能力,养成完整的人格.体现为外在的化育;另一方面,美育提高教育者自身的人格和修养,是内在的自我教育.二者体现为双向对象化的过程.美育与艺术教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84.
文章根据东晋画家顾恺之所提出的\"迁想妙得\"的审美观点,阐释了审美创造中\"迁想妙得\"的实质,即在创作中,审美主体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所见、所写、所画的对象进行联类想象,进行形象思维,并艺术而又创造性地表现出对象的特点.  相似文献   
85.
足球运动的美学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足球运动被誉为世界第一运动 ,本文从足球运动是令人快乐的游戏、展示不同民族文化的舞台、和平时代的战争、赏心悦目的艺术四个方面对其美学魅力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6.
《白苍鹭》是美国乡土文学作家萨拉.奥恩.朱厄特的短篇小说代表作,本文从其美学意境的角度出发,分析文中所展现的情感美与形象美,探讨人类对真、善、美的永恒追求。  相似文献   
87.
中国古代书画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美学观念和美学体系。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对大自然的审美观照方法一般有四种;一是对审美客体外观的审美追求;二是超越了审美客体外观的审美追求;三是审美主体对自身的审美追求,四是对审美客体“象“及“象外“审美追求的综合提炼。对于今天的艺术创作,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8.
1990年代以降,“中国审美学派”抓住有重大意义的时代问题,提出了新理性精神文论、文化诗学和审美超越论,弘扬了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与现代美学传统,有着鲜明的实践品格;在指导当今文学创作和批评实践、提升民族人格修养与道德境界、有效参与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等方面,“中国审美学派”及其理论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9.
三十六体骈文汲取六朝骈文的精粹,同时又融合了唐骈的特点,既保存了骈文的艺术特征,同时也汲取了散文叙事说理的优点,实用性增强,实现了审美与实用的完美结合,在典丽精工中展现叙事议论之美。  相似文献   
90.
知耻、有耻既是传统道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对传统道德文化有重要的特殊价值。耻文化对传统道德文化的积淀、涵育和整合作用;弘扬传统道德文化,要培养确立"认知上科学"、"情感上乐观"、"意向上进取"的现代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