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0篇
教育   192篇
科学研究   165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20篇
综合类   5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3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人工智能时代传统高等教育受到了一定的挑战,高校作为知识普及和技能传授主要场域之地位正在消解,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和权威地位不断被削弱,传统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正在发生转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急剧转向。现代教育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价值传导过程,而不仅仅是技能传授过程。人工智能对高等教育主体性的削弱须通过价值判断教育予以弥补,智能系统难以具备表征人类主体性的价值判断能力,价值判断能力体现着高等教育的总体精神和实质目的,必须充分重视高等教育中的价值判断教育,掌握提高学生价值判断能力的方法,保持学校和教师的价值判断教育主体地位,适当平衡技能教育与价值教育,以培养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  相似文献   
152.
人工智能作为在某些方面比人类更聪明的存在,除了赋能教育使其更有效率和质量,也会通过智化让教育变得更聪明。人工智能智化教育的内涵是以人工智能为镜,反思现有教育的“迟钝之处”,使之变得更聪明,即重构教育的意义、丰富教育的想象、促进教育的创新。同时,从已有经验和预测来看,人工智能智化教育有四种途径,即替代、补充、生成、迭代。当下,人工智能智化教育的策略有:(1)智化教育实验,创建“人机一体”的解释机制;(2)智化教育思维,建构超越人类原始思维的全新教育思维;(3)智化教育内容,重构知识秩序。  相似文献   
153.
在人工智能发展的热潮下,全球各个国家均针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场景进行了高屋建瓴的政策规划。政策规划的重要旨趣在于作为“风向标”引导投资、研究与实践的方向,使之更加聚焦和深入,并为研究与实践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美国于2016年首次发布并于2019年更新的《国家人工智能研究与发展战略规划》表明美国政府对人工智能在全球未来竞争中战略作用的研判。中国紧跟国际步伐,于2017年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并提出“三步走”战略,后在研究和实践层面陆续推出《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白皮书(2017版)》和《人工智能标准化白皮书(2018版)》。这两份白皮书与美国的两份《国家人工智能研究与发展战略规划》在人工智能研发基础、研发领域以及应用领域三个方面具有可比性,并体现出各自的特色。反思中美人工智能战略规划的差异,可以为我国人工智能未来发展提供镜鉴。鉴于当前我国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对人才和核心技术规划和部署的重视,以及在人工智能伦理研究和实践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未来我国应从人工智能伦理体系、伦理准则和伦理风险等方面完善人工智能伦理、法律和道德建设,持续加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和核心技术的研发,并且加强企业与研究机构的协同合作。  相似文献   
154.
王萍 《电化教育研究》2020,(3):93-100,121
视频是教育领域重要的学习资源形式,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教育视频分析与创新应用是推动教育人工智能落地的重要方式,但目前还处于研究与实践的探索阶段。文章分析了人工智能对教育视频的支持功能,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人工智能在教育视频中的具体应用场景,构建了基于人工智能的教育视频应用设计原则与框架,并进行了案例实现。研究表明: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教育视频应用有助于增强互动学习,支持多模态学习分析,优化视频游戏设计,促进智慧课堂与智慧校园建设。对人工智能在教育视频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将推进教育教学创新,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55.
人工智能是未来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遵循人本主义理念并形成人本人工智能教育新应用,将有力促成一种新型的研究与应用范式——教育人工智能(education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eAI)的形成。eAI注重以人为本的协作教育理念,在智能技术的支持下,以人和机器的交互、协作为研究对象,理解教育活动并揭示其发生的规律,从而促进人和机器智慧的共同成长。因此,在以人为本理念的引领下,eAI必将是人本人工智能的持续动力和新的研究范式,也是未来教育创新发展的新诉求。文章深度融合人本人工智能与教育,开展eAI的理论探究。首先,从人工智能、人在回路和奇点生态三方面阐释了人本人工智能的内涵,并解析eAI创新所需要的支持智能、增强智能和人机协同智能的一体化联动。在此基础上,剖析eAI的核心要素,构建了人本人工智能引领下eAI的研究框架,以人在旁路、人在回路和人在领路模式贯穿三大智能(支持智能、增强智能和人机协同智能)来透析eAI生态。最后,从基于混合智能的eAI环境、面向协同增智的eAI技术、底线思维引领下的eAI实践理性、面向设计思维的eAI创变力量、基于和谐共生的教育伦理等方面探寻了人本人工智能视域下eAI新范式,以期为构建人本人工智能视角下人机协同的eAI新生态提供设计思路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56.
田爱丽 《中国电化教育》2020,(1):109-113,121
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化学习评价既是教育评价对时代发展做出的回应,更是评定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评价出传统纸笔测试评价不出的学生素质、促进学习与评价一体化是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化学习评价的主要目标与功能诉求。个性化评价标准、伴随式数据采集、实时生成的评价报告,是智能化学习评价的主要方法。在此过程中,建设全域的数据终端、建立科学的评价模型、较强的算力支持以及保护学生信息隐私等,则是实施智能化学习评价的关键要素与保障条件。  相似文献   
157.
人工智能是引领世界未来、改变全球格局的战略技术,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迫切需要人工智能教育的及时跟进。人工智能教育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一个国家在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所处的地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加强人工智能教育构筑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先发优势成为当前亟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从学科建设的视角来审视人工智能教育的未来发展,既有理论价值也有现实意义,更具有实际可行性。针对人工智能教育的知识特点和发展现状,该文提出了从规划学科布局、完善学科建制、构建学术共同体、培育学科文化四个层面入手推进人工智能教育未来发展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58.
神经网络理论对新一代智能计算机研究具有十分巨大的影响,并直接推动了整个AI领域的迅速发展,其意义极为深远,本文基于对Hopfield神经网络模型约束条件及状态变化规律的详细讨论,在通用计算机上对该模型进行了软件模拟,本方法具有不受器件物理因素限制,网络规模可以较大的优点,适用于验证Hopfield的网络特性.  相似文献   
159.
基于CAID的工业设计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全生命周期的工业设计模式.该模式基干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CAID),不但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使设计人员从一开始就考虑到产品生命周期的所有环节,把调查、设计、制作、使用等方面合理组织起来,及时解决不同环节之间的冲突,充分调动了所有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集成了人工智能、智能草图、多媒体、虚拟现实、快速成型、数控加工等技术,解决了传统模式下限制设计师自由发挥的瓶颈,同时缩短了产品开发的周期。  相似文献   
160.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playing surface on physiological and performance responses during and in the 48 h after simulated soccer match play. Blood lactate, single-sprint, repeated-sprint and agility of eight amateur soccer players were assessed throughout a 90-min soccer-simulation protocol (SSP) completed on natural turf (NT) and artificial turf. Counter-movement jump, multiple-rebound jump, sprint (10 m, 60 m), L-agility run (L-AR), creatine kinase (CK) and perception of muscle soreness (PMS) were measured before, immediately after, 24 h and 48 h after exercise. Analyses revealed significant changes in blood lactate and single-sprint performance (both P < 0.05) during the SSP but with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surfaces. Conversely, repeated-sprint performance demonstrated an interaction effect, with reductions in performance evident on NT only (P < 0.05). Whilst L-AR and 10-m sprint performance remained unchanged, 60-m sprint and multiple-rebound jump performance were impaired, and PMS and CK were elevated immediately following the SSP (all P < 0.05) but with no surface effects. Although performance, CK and PMS were negatively affected to some degree in the 48 h after the SSP, there was no surface effect. For the artificial and natural surfaces used in the present study, physiological and performance responses to simulated soccer match play appear to be similar. Whilst a potential for small differences in performance response exists during activity, surface type does not affect the pattern of recovery following simulated match pla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