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60篇
体育   7篇
综合类   3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从一组争鸣文章出发,梳理林语堂提倡"幽默"的历程,探讨林语堂及其提倡的"幽默"在三十年代所面临的尴尬处境:左翼的"指责",右派的"制裁",京派的"批评",进而得出一些有关史实真相、有关作家态度等方面的思考。  相似文献   
42.
林语堂认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理性、功利、和平、包容、幽默的,它能够适应现代社会,未来的中国必须确立民族自信,走东西文化融合之路。  相似文献   
43.
《健身教育论》是林笑峰晚年的重要著作,其中汇集了林笑峰体育思想的精华。在该书中,林笑峰通过论述健身、健身学、健身课等内容,初步构建了“健身教育论”的理论体系。以《健身教育论》为研究重心,剖析了林笑峰“健身教育论”的理论渊源、思维框架与现实价值。研究认为:(1)“健身教育论”的提出是对“真义体育”观的继承与发展;(2)“健身教育论”的核心观点为:健身与体育互为依存、健身学应成为学校体育的主业、体育教学应以健身教育为本职工作;(3)韩丹对“健身教育论”的质疑展现了他与林笑峰不同的学术追求;(4)“健身教育论”的时代价值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有助于唤起大众对体育功能的反思、为个人健康意识与行为的培养提供指导、为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方案。  相似文献   
44.
NBA作为美国体育文化的载体,在传播过程中必然起着承载和传播美国主流文化的思维观和价值观,承担着向世界各国传播美国主流文化的历史使命。从经济文化视角分析林书豪现象认为:林书豪现象是NBA全球化扩张过程中的商业策略之一;是NBA经济文化价值观推广手段之一;是崇尚个人英雄主义价值文化观的体现;是其推行经济文化价值观全球化的重要手段,终极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45.
在中国文化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潇湘一词由地理走进了文学,从先秦到东晋完成了包含舜帝、二妃、屈原、渔父、桃源等众多元素的潇湘意象群的建构,成为文人"潇湘情结"的情感寄托,用以抒发其怀才不遇的幽怨和向往隐逸的情怀。"潇湘妃子"林黛玉的出现对潇湘意象群的拓展具有重要意义。继二妃之后她再度演绎了永恒的爱情传奇,与之前的文学作品共同表现出潇湘意象群所包含的贬谪、归隐、爱恋三大主题。  相似文献   
46.
探寻《红楼梦》中王熙凤、林黛玉的大俗大雅的言语风格形成的基本原因,可以发现,家庭背景、成长环境是外因。性格特征则是内因。  相似文献   
47.
动态三段法适合运用于单场比赛双方运动员的数据对比分析中能够直接体现出双方差异,有利于教练员和运动员进行直观地对比。我们选取了国家队主力运动员林高远在2017年世界杯1/4决赛在决胜局10比4领先的情况下被波尔逆转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通过胜负局、得失分、技战术等角度比较,认为林高远失利的主要原因在于接抢段的接发球环节处理能力不足、接抢段正手进攻技术存在一定漏洞、战术体系过多依赖反手技术。并提出了加强正手台内短球挑打技术、增加正手进攻技术的运用、强化接抢段主动进攻后连续得分意识等对策。  相似文献   
48.
林风眠先生作为中国当代艺术教育家,中国美术学院的创始人,20世纪中国美术界的精神领袖之一,在中国当代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林风眠美学思想的主要含义有三个方面,而它的形成可分为四个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49.
北宋元丰改制后,馆阁归于秘书省的领导之下,致使秘书省职官的设置、职事、选任及编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馆阁的皇家藏书性质进一步减弱,国家藏书的特性趋于强化。相比较而言,北宋以馆阁为核心的国家藏书制度在这一时期趋于完善,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秘书省宿直制度的进一步完善、秘书省借书制度的完备、秘书省馆职待遇的制度化、新建省舍、北宋国家藏书再盛。  相似文献   
50.
林徽因诗歌的知性书写是在20世纪20年代诗歌知性书写的基点之上进行的,较之更为成熟,即使在20世纪30年代诗歌知性书写的历史中,其价值也不容忽视.梳理并考察中国新诗知性化的书写历程,并将林徽因的诗作置入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的历史框架中,系统考察其知性书写的具体内涵及存在价值,可以重新认识并评定其诗歌创作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