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0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78篇
教育   796篇
科学研究   244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56篇
综合类   109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6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90篇
  2012年   114篇
  2011年   106篇
  2010年   93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86篇
  2007年   81篇
  2006年   88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为优化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发展路径,从要素协同的视角剖析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的整体区域特征及现存问题,总结归纳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的经验模式。研究发现,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发展明显不均衡,尽管已在组织与制度设计、跨境科技创新协同、要素流动与共享、创新合作平台体系搭建等方面形成了特色经验与模式,但仍然存在体制机制有待完善、产业科技创新协同程度不高、要素流动渠道不畅、主体动力不足且协同性不强等问题。基于此,提出完善科技协同创新协调机制、推进形成创新资源共享和开放机制、打造创新主体协同机制及建立协同创新资金保障机制等建议,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打破"三个地区、两种制度、三种语系"的创新要素流动障碍,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2.
为探讨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承载力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从经济社会系统、资源能源系统以及环境系统三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状态空间模型对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承载力的时空演变状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8—2017年大湾区经济带综合承载力未达到临界超载或可载状态,且整体呈下降趋势;(2)从空间分布特征看,大湾区内部各城市综合承载力整体上空间分化逐渐减弱,综合承载力指数呈下降趋势,但2014年之后大部分城市的综合承载力不断增强,广州、深圳、澳门、珠海的提升幅度最大;(3)进一步利用变异系数分析发现,经济社会系统、资源能源系统的变异系数与综合承载力变异系数走向相吻合,空间分异特征减弱,但环境系统综合承载力的空间分异特征逐渐明显。  相似文献   
103.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合作办学意义重大,受到各界高度关注。文章探讨粤港澳三地高等教育的改革创新,明晰依循法律法规、允许先行先试、制度包容支持、文化互适交融、分类错位发展、双向变迁结合的理论要义。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为重点,分析大湾区高等院校合作办学的现状与问题,建议构建湾区专属规制机构,推动高校多层面、全过程、立体化合作以及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以湾区经济、科技、文化、法制发展为契机,为高等教育提升提供助力;加速高校跨境合作办学、跨学科人才培养、大装置科学研究,打造环高校教育生态圈与创新高地。  相似文献   
104.
当乡村作为革命的嚆矢时,宗族被视为革命的羁绊而成为打击对象。在其后苏区的社会整合中,中共力图通过基层政权建设使宗族走向国家。然而考察苏区整个历史变迁过程,农民的宗族意识并没有完全消除,宗族势力还时隐时现,且在苏区沦陷后很快又得以恢复。通过对宗族改造的考察,我们发现,在社会变迁过程中,产生于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等非正式制度具有巨大的弹性,要消弭其对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需要一个长期的、连续的冲击。  相似文献   
105.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是“一国两制”下跨境治理的新实践,具有“两制”的刚性约束,决定了国外理论和经验难以拿来就用,但上莱茵、奥瑞桑德、柏林—勃兰登堡三个典型跨境合作区在跨区域协同治理制度建构方面对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制度分析与发展(IAD)框架理论的基础上,总结三个国际典型跨境合作区与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跨境治理的共性,并进行横向比较分析其差异。三个国际典型跨境合作区在组织协同、制度协同、利益协同等方面对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具有借鉴价值,即:建立健全法律协调机制;明确治理主体权责关系,充分吸收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加强资源整合,促进社会民生共融衔接;以产业合作为导向,构建制度化沟通协调机制;加快落实合作区建立常态化评估机制政策,推进合作区决策程序科学化、合理化。  相似文献   
106.
以体制机制为核心的大湾区治理体系创新,关乎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的治理效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国两制”下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是一个跨境和跨制度治理的城市群,因而需要既借鉴吸收国际经验又兼顾中国国情和粤港澳区域治理的特殊情境,来审视谋划其治理体系创新。根据新时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价值、结构与功能”三维一体的分析框架,建议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治理体系创新选择“三横四纵”的路径:秉持稳定、高效、开放、共享四大价值理念,指导大湾区城市群治理体系创新实践;通过治理结构的改革,创新国家统合治理的体制、行政协调治理的机制、市场一体化治理的模式和社会融入治理的政策;最终达致政治上稳定有序、行政上高效协调、市场上开放发达、社会上协作共享的功能调适,构建起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07.
面对日趋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经济环境,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进程中,以创新驱动增强城市经济韧性的重要性愈发明显。基于WIPO专利匹配城市层面数据,实证考察创新网络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机制发现,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网络尤其是联合创新网络的形成有利于城市经济韧性的提升。为保证联合创新活动的持续稳定进行并助力韧性城市建设,建议构建“核心—边缘”、以点带面、等级清晰的联合创新网络,其中香港、深圳、广州等核心节点城市应加强联系并发挥主导作用,尤其是在数字经济等高科技领域,网络边缘城市需积极寻求同层级城市合作,并参与到核心城市主导的高技术含量创新中去。  相似文献   
108.
主张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的竞合理论,对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集群发展具有较强的理论解释力和实践指导意义。根据竞合理论逻辑,并结合对粤港澳大湾区内部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分析,其高等教育集群可分为两大竞合类型:一种是同质高等教育竞合关系类型,适宜遵循长期竞争、短期合作的实践逻辑;另一种是异质高等教育竞合关系类型,适宜遵循长期合作、短期竞争的实践逻辑。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集群竞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互动,可望带动全国更多区域甚至世界范围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革新。  相似文献   
109.
高职院校学生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人才储备,随着大湾区的快速发展,为培育高职学生的现代"工匠精神"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但高职院校存在对"工匠精神"培养重视度不够、培养方式过于单一、教学缺乏实践支撑等弊端,通过从思想认知、培育实施、培养模式、未来发展前景等角度,对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师生在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现状进行实证调查,探究培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存在问题的原因及有利条件,提出从课堂教学渗透、实践教学融入、社会文化熏陶等方面培育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0.
关中地区农业干旱脆弱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梦娜  钱会  乔亮 《资源科学》2016,38(1):166-174
关中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了解其农业干旱脆弱性是科学应对干旱的前提和基础。在农业干旱脆弱性评价中,为更加科学地选取指标和确定指标权重,将灰色关联聚类分析法和博弈论思想引入脆弱性评价。筛选出10个指标,得到各指标主、客观赋权的组合权重。运用综合指数法构建脆弱性模型,计算得到关中地区各城市的农业干旱脆弱性指标值,在此基础上,采用因子贡献度模型分析得到各指标对每个城市农业干旱脆弱性的贡献度。结果表明,农业干旱脆弱性由小到大的顺序依次为西安、渭南、咸阳、宝鸡和铜川。西安市敏感性和恢复性的贡献度相当,有效灌溉面积不足和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较少对西安市农业干旱脆弱性贡献较大。渭南市、咸阳市为恢复性主导,财政收入偏低和人均GDP偏低对两市农业干旱脆弱性贡献较大。宝鸡市敏感性和恢复性的贡献度相当,铜川市为敏感性主导,单位面积农田灌溉用水量小和水利工程供水能力弱对这两个城市农业干旱脆弱性贡献较大。最后,根据指标对各城市农业干旱脆弱性贡献度的大小,提出相应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