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7篇
  免费   0篇
教育   380篇
科学研究   2篇
体育   20篇
综合类   21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重用典故为《西厢记》语言艺术的重要特色之一。《西厢记》在用典上贴切自然 ,非浅则显 ,取得了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 ,对于《西厢记》人物形象的塑造、语言的生动丰满等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  相似文献   
142.
王蒙的“意识流”试验在李欧梵眼里成了“技巧的政治”,与同在文学“意识流”问题上进行卓有成效实验的刘以鬯的文学观和审美观的比较中,可以见出此言并不怎么为过。  相似文献   
143.
王安忆女性小说总是通过象征、暗示等手法去表现女性的人生经历以及她们的内心困惑、抗争,以凸现女性的价值意义,尤其是在她20世纪90年代的小说《纪实与虚构》、《乌托邦诗篇》、《长恨歌》等的诗意叙事中见出批判的力度和个性化色彩,语言也注重语用学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4.
归隐派与名士风度——废名、沈从文、汪曾祺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现代文学,自周作人始,即出现一种具有归隐倾向的审美情绪。废名、沈从文 和汪曾祺,就小说创作所体现的恬淡自然而言,似可看作周作人一脉;但是,废、沈、汪这三位具有 师承关系的作家,其对人生和自然的情趣,既超越了周作人,又各具鲜明的个性。通过对三人小 说创作的梳理,揭示其返归自然、返朴归真的哲学与审美追求及其相互的联系与差异,从而呈现 三位作家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5.
汪曾祺小说恬静温馨的和谐之美中凝聚着儒道佛相互渗透的传统文化意识,体现了他所追求的熔铸了中和主义审美观的审美境界。同时,作家的人道主义情怀和现实生活赋予作家的切身体验又最终挣脱了作家的主观控制,沉重地表达出他对苦难人生的审美体验,呈现出难以抹去的悲剧色彩,从而构成了其小说文化内涵的两重性。  相似文献   
146.
陈铁民《也谈王维与唐人之“亦官亦隐”》一文,无论是谈王维的“亦官亦隐”押或唐人的“亦官亦隐”,都与历史真实不太相符合。无论是唐人现实生活中的“休沐度假”,押或唐人诗中的“吏隐”,都是不能作证王维曾经有过“亦官亦隐”的生活经历的。而王维之所以成为山水田园派诗人的突出代表,也并非如陈文所言是其“亦官亦隐”的结果所导致。  相似文献   
147.
刘辰翁评点荆公诗,为刘氏重要评点著作之一,因种种原因,较长时间以来一直为学界所冷落。本文依据蓬左文库本所存刘评,对其理论得失进行了较全面深入的总结,并对其理论产生之渊源、背景进行了纵横比较与探讨。  相似文献   
148.
《富萍》:人生的另一种审美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安忆是新时期以来最具创造力、活力的青年女作家,她总能给不断变化着的现时代生活提供一种合适的审美形式。20世纪80年代,她寻找“我们的村庄”;90年代,她寻找“我们的城市”;90年代末期,她又退居于“我们的村庄”与“我们的城市”之间。《富萍》的创作则是这方面最突出的代表。  相似文献   
149.
骆礼刚先生在《王昌龄二题》一文中认为 :王昌龄获当时之诗名非由七绝乃因五古。笔者认为王昌龄引用己诗时多为五古 ,实是其向生徒讲授五古的做法时所致 ,而并非其有意推崇自己的五古。无论从王昌龄对七绝创作所投注的热情和所取得的成就来看 ,还是从当时诗坛五古创作的诗人群落及王昌龄在其中所处的地位来看 ,抑或从王昌龄七绝于当时多被诸管弦争相传唱的实际情况来看 ,王昌龄获当时之诗名确因七绝而非由五古  相似文献   
150.
汉魏两晋之诗人作诗之时并不曾自拟诗题,其诗题均为后人“用诗”时所加,多数诗题盖至入选《文选》而定于一尊。阮籍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最初也是没有诗题的,《陈留》是对阮诗的最早称谓。最初“咏怀”一题之于阮诗不过是指其中一类而已,后唐人作《晋书》以偏代全,遂成为阮诗的总题。《豪杰诗》并不是今本《咏怀诗》中的某一首或几首,属佚诗无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