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48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31篇
教育   5237篇
科学研究   253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376篇
综合类   446篇
文化理论   11篇
信息传播   9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29篇
  2014年   379篇
  2013年   278篇
  2012年   501篇
  2011年   587篇
  2010年   443篇
  2009年   387篇
  2008年   416篇
  2007年   528篇
  2006年   453篇
  2005年   447篇
  2004年   371篇
  2003年   398篇
  2002年   342篇
  2001年   286篇
  2000年   162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语言是人们交流沟通的工具,它真实地反映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新兴流行语是在社会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语言现象。本文对新兴流行语的存在特征及其与语言纯洁性的关系进行了思考和分析。  相似文献   
32.
中国漆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世界漆艺的源头,对世界漆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有着“气韵生动的线”、“精彩绝艳的色”,是“宇宙生命的象征”和“上古东方的现代派绘画”;有着极强的防水、防蛀、防腐和装饰的实用价值。她品类繁多、用途广泛,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相似文献   
33.
论文通过分析石定1980年-1990年之间的文学创作,认为石定的小说描摹出了上世纪末黔北农村变化的历程,刻画出黔北农民心灵变迁的轨迹。石定的作品雅致纯净、天然灵动,是一幅幅打下时代印迹的水墨丹青。  相似文献   
34.
沈从文以其塑造的明净空灵、田园牧歌式的湘西世界而闻名,亲情是构筑这一理想国的主要情感支柱,同是表现母爱的两部作品《菜园》与《王嫂》,其同质性体现在:人物设置简单、在情感上体现尊重生命,探究生活原生态。异质性体现在:全知视角与受限视角;诗性与非诗性;死亡悲剧模式与等待悲剧模式。试比较这两部作品,透过沈从文在小说创作上艺术技巧的探索,来体会沈从文对母亲深深的爱及愧疚。  相似文献   
35.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实施及价值备受关注。本文以东京都大田区矢口小学六年级的新矢口渡调查为例,通过对矢口小学六年级学生新矢口渡调查活动的组织、实施及评价过程的考察,分析了日本小学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特点,以期为我国中小学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6.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天道自然观和守己无为的人生哲学 ,通过对人们的宇宙观、人生哲学、思维方式、审美理想及表现手法的影响 ,使我国古代建筑避免了西方实对摹仿的模式 ,而升华为生态性的艺术美典型  相似文献   
37.
伦理思想是孙中山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近代伦理思想发展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其伦理思想有鲜明的特点即中西合璧的特征 ;“革政”与“革心”的统一 ;鲜明的政治性和实践性  相似文献   
38.
文章分析了普通高校开设艺术类公共选修课存在的问题:课程结构单一;课程内容传统;师资力量薄弱;管理制度不健全,从而提出应在转变艺术教育观念,规范选课过程管理,提高教师素质方面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39.
诗歌中一个重要的创作手段是通过意象来表达诗人的情怀。中英文诗歌在意象的作用、营造手法、选择意象之物等方面具有共同点,但由于各民族不同的自然环境、社会背景和风俗习惯,表述时所选择的意象之物又不尽相同。从诗话角度出发,通过对中英文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对比研究,我们发现它们之间的差异与中西美学的不同呈现出同一态势。  相似文献   
40.
废名的长篇小说《桥》被誉为一部“破天荒”的“创格”作品。它在语言层面表现为一种“象喻”的特征,大量运用“转喻”和“隐喻”,既表现了艺术思维的具象性,也表现出作者对理趣与观念的钟情。同时,废名的比喻还兼有一种叙事功能。论文正是力图从语言的层面具体揭示《桥》的诗性特征的生成,并试图提供一种解读文本的微观诗学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