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73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35篇
教育   769篇
科学研究   137篇
体育   1040篇
综合类   383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108篇
  2013年   166篇
  2012年   129篇
  2011年   150篇
  2010年   125篇
  2009年   113篇
  2008年   130篇
  2007年   182篇
  2006年   166篇
  2005年   146篇
  2004年   142篇
  2003年   119篇
  2002年   103篇
  2001年   98篇
  2000年   78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我国速滑运动员科学选材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使我国速滑运动员选材阶段的划分更加合理、指标更加科学、评价方法更加规范,采用对近年来我国速滑运动员科学选材文献资料进行收集、分析、整理和各地速滑运动员选材情况进行调查的方法,发现我国速滑运动员科学选材工作现状处于缺乏科学系统性的停滞状态,速滑选材仍以经验选材为主;提出速滑运动员的选材应以生物年龄划分为4个阶段,且应在充分考虑遗传因素的前提下,对各阶段进行不同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心理因素和专项成绩等方面的测试,并参考教练员对运动员的评价;建议尽快完善我国速滑运动员科学选材机构,提高基层教练员科学选材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相似文献   
102.
普通高校高水平速滑运动员训练厌倦的克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祖旭 《冰雪运动》2008,30(4):73-75
解决好普通高校高水平速滑运动员训练厌倦的问题,是促进“体教结合”快速发展、提高学校体育管理工作水平的一项重要工作。从学龄、竞赛、速滑项目本质和教练员等几个方面,分析普通高校高水平速滑运动员训练厌倦的成因,提出利用加强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妥善解决运动员学习压力,提高教练员业务水平,提高训练科学化水平,加快竞赛体制改革等对策克服其训练厌倦。  相似文献   
103.
青少年短道速滑运动员心理控制能力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杨杰  周游 《冰雪运动》2008,30(6):74-76
短道速滑项目的特点决定了从事该专项运动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能力,采用心理测量法,对我国28名少年短道速度滑冰运动员和11名青年短道速度滑冰运动员心理控制能力的13项指标进行了测试,并对数据用T检验方法进行了多重比较。结果表明:青年组在简单反应能力、速度知觉、时空判断方面与少年组存在显著差异,前者好于后者,而在男子意志品质,女子竞赛焦虑水平方面则比少年组差,且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04.
为了让青少年速滑运动员赛前训练更具系统性和科学性,并通过赛前训练打好青少年速滑运动员竞技能力基础,使之有效地转化为比赛成绩,采用文献资料调研并结合青少年速滑运动员训练、比赛实际的方法,认为青少年速滑运动员的赛前训练应主要围绕力量训练、技战术训练和心理训练3个方面进行:针对青少年速滑运动员力量的特点,提出绝对力量素质、速度力量素质和力量耐力素质的赛前训练方法;在技战术训练中应追求最佳的整体技术训练效果,以及运用匀速滑跑和加大最后冲刺距离的战术与合理分配速度的战术;分析了青少年速滑运动员赛前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提出采用主动放松法和环境放松法等方法克服青少年速滑运动员心理障碍。  相似文献   
105.
通过问卷调查和实验法对跳远运动员助跑踏板准确性和影响跳远运动员助跑速度感知能力的主要因素进行理论与逻辑分析,根据跳远专项特点优选出9种训练方法,实验组采用优选训练手段,对照组采用常用普通训练手段。在严格控制训练过程及训练条件下,进行为期16周的速度感知能力的训练,保证两组只在训练内容方面不同外,其余方面保持一致。实验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再次进行踏板准确性和跳远成绩的测定,结果表明: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跳远成绩与踏板准确性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06.
本文根据鲍威尔、刘易斯等优秀跳远运动员助跑最后10米分段速度的变化,指出最后5米助跑速度比第一段5米助跑速度快,它与快速起跳结合的技术,是当今跳远训练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7.
世界优秀男子400米跑运动员速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第6,7届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400米决赛选手全程和分段成绩进行分析,揭示当今世界男子400米跑速度特征及发展趋势。研究认为,运动员绝对速度能力、保持高速跑的能力以及匀速跑的节奏,是训练工作中应抓好的主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8.
赵滢  陆阿明 《体育科研》2017,(6):93-100
通过进行zebris步态测试和后足角度拍摄,采集和分析速度变化对步行和跑步时后足角度和足偏角的影响,从而科学指导广大健身爱好者进行合理的步行和跑步运动,预防运动损伤。实验结果显示:(1)相较于自身步行偏好速度,采用实验步行设定速度时左右足后足角度均显著增大,左右足足偏角均显著减小(1.33 m/s例外);(2)实验步行设定速度之间,相较于1.33 m/s速度步行,以1.56 m/s和1.78 m/s步行时左足后足角度显著增大,以1.56 m/s步行时右足足偏角显著减小;(3)相较于自身跑步偏好速度,当以慢于自身跑步偏好速度跑步时,左右足后足角度和足偏角均无显著性差异,而当以快于自身跑步偏好速度跑步时,左右足的足偏角显著减小,后足角度无显著性差异;(4)快于自身跑步偏好速度时比慢于自身跑步速度时左右足的足偏角显著减小(以3.61 m/s跑步时比1.78 m/s跑步时左足后足角度增大);(5)快于自身跑步偏好速度时,以3.61 m/s跑步时比2.78 m/s跑步时左右足足偏角显著减小。实验结果表明:(1)相较于其他实验设定速度,以自身偏好速度步行时,后足角度较小,足偏角较大,可以有效预防运动损伤;(2)从后足角度和足偏角考虑,当步行速度较快时,保持步长,适当减小足偏角可以减少踝关节损伤。  相似文献   
109.
研究目的:对腰痛羽毛球运动员的部分功能进行测试,观察其活动范围、肌肉力量、肌电活动以及相应对称性。为了解羽毛球运动员损伤机制发生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对象:6名腰痛羽毛球运动员(男运动员4名,女运动员2名)。研究方法:对研究对象分别进行日本矫正外科协会(JOA)评分量表、躯干旋转、胸椎旋转、髋关节内外旋活动度、躯干等速旋转力量、等长背伸活动的肌电活动测试,并观察两侧差异比的平均值。研究结果:(1)腰痛运动员的躯干旋转、胸椎旋转以及髋关节外旋活动度平均差异比为(31.98±21.53)%,(19.8±17.08)%,(13.81±4.43)%大于10%,仅髋关节内旋活动度平均差异比为(5.62±5.63)%小于10%。胸椎和髋关节旋转动度有减小的趋势;(2)等速躯干旋转两侧峰力矩和平均功率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峰力矩平均差异比为(5.45±1.78)%小于10%,而平均功率平均差异比为(12.78±11.40)%大于10%;(3)在等长背伸活动中,竖脊肌肌电活动的平均两侧差异比为(14.18±9.84)%大于10%,而多裂肌肌电活动的平均两侧差异比(9.90±7.92)%接近10%;竖脊肌和多裂肌的中位频率斜率(Median Frequency slope,MFs)均出现下降的趋势,但两侧差异比为(4.68±3.17)%,(5.35±5.40)%小于10%。结论:(1)腰痛羽毛球运动员躯干旋转、胸椎旋转、髋关节外旋活动范围存在对称性问题,且胸椎旋转、髋关节旋转有减少趋势;(2)躯干等速旋转平均功率存在对称性问题;(3)等长背伸任务中,竖脊肌和多裂肌出现疲劳,肌电活动存在对称性问题。  相似文献   
110.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analyse the raw lifting speed collected during four different resistance training exercises to assess the optimal sampling frequency. Eight physically active participants performed sets of Squat Jumps, Countermovement Jumps, Squats and Bench Presses at a maximal lifting speed. A linear encoder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instantaneous speed at a 200 Hz sampling rate. Subsequently, the power spectrum of the signal was computed by evaluating its 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 The sampling frequency needed to reconstruct the signals with an error of less than 0.1% was f99.9 = 11.615 ± 2.680 Hz for the exercise exhibiting the largest bandwidth, with the absolute highest individual value being 17.467 Hz.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between sets in any of the exercises. Using the closest integer sampling frequency value (25 Hz) yielded a reconstruction of the signal up to 99.975 ± 0.025% of its total in the worst case. In conclusion, a sampling rate of 25 Hz or above is more than adequate to record raw speed data and compute power during resistance training exercises, even under the most extreme circumstances during explosive exercises. Higher sampling frequencies provide no increase in the recording precision and may instead have adverse effects on the overall data qua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