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62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女性主义对性别本质主义的解构与后现代多元主义对西方本质主义传统的颠覆相伴而生。本文从月亮这一区别两性差异的象征符号入手,通过对月亮神话中性别的演变、月亮女神的双重特质等方面分析了月亮女神的厄洛斯本质,指出正确认识与逻各斯相对的厄洛斯的重要性:首先,厄洛斯的阴性本质不仅仅为女性所有,它同样对男性起作用;其次,人不仅仅是逻各斯的动物,非理性的厄洛斯永远困扰着人类的理性文明。  相似文献   
42.
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与中国教育学研究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石中英 《教育研究》2004,25(1):11-20
本质主义是一种信仰本质存在并致力于本质追求与表述的知识观和认识论路线,是近代以来西方许多哲学流派,包括那些相互冲突的哲学流派共同信奉的知识观和认识论路线。本质主义对20世纪中国教育学研究的影响有一个由小到大、由点到面、由弱到强的历史过程,逐渐在中国教育学术界占据支配地位。反本质主义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本质主义对本质主义的批判集中在实体信仰、本质信念或假定、符合论的语言观以及本质主义的目的假设及其引起的学术与政治的后果上。从反本质主义角度看,本质主义在为中国教育学术研究带来表面的生机和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历史性后果。21世纪的中国教育学研究必须深刻地批判和彻底地抛弃本质主义,树立新的反本质主义的知识观,走上新的反本质主义的认识论之路。  相似文献   
43.
竞技本质非“游戏论”——就本质主义立场与军献兄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两种主要哲学观中,本质主义寻求着事物的共性和普遍性,反本质主义认为本质是一个幻影。本质主义立场寻找着竞技确定的本质,而反本质主义以语言游戏为据认为游戏无本质。在文化语境中游戏存在着一个泛化的乱象,其自身的不确定性使得游戏本质难以寻找与琢磨,因此,无法成为规定其他事物的实体概念。原始游戏和文化游戏的区别,又使得游戏概念复杂和易变,虽然在表现形式上游戏与竞技存在着联系,但在本质上却不是同一事物。在本质主义视域中,身体性、乐趣和竞争也寻找不到游戏和竞技的同一性,它们缺乏共同的本质。作为一个泛化的"游戏"概念,无法成为规定"竞技"本质的内核,竞技本质不在游戏之中,因此,"竞技本质游戏论"不成立。竞技是生存技能的传习、演练和展示,是一种改造自然的技艺,最后认为:竞技是身体性运动竞争的技艺。  相似文献   
44.
文学本质论不一定是文学理论的一个根本问题。但由于长期以来本质主义的深刻影响,乃至形成了诸如意识形态论及各种变体的文学本质论,至近年来又由于人们逐渐接近反本质主义,开始出现了反意识形态论等诸多反本质主义观点。其实无论以本质主义作为认知基础的意识形态论,还是以反本质主义为认知基础的反意识形态论,都是以二元论思维方式作为基础的,都可能是片面甚至偏颇的。只有既不执著于意识形态论,也不执著于反意识形态论.才可能真正是全面正确的。  相似文献   
45.
设置什么样的课程,如何进行教学,常常是教育界争论的焦点。其问题分歧的背后,往往与教育者的哲学观有着紧密的关系。中国传统的课程,与其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等哲学观有关;而近现代课程设置的演变与西方各种教育哲学思想的影响不无关联。倡导训练心智传统核心课程和分科课程的,其思想往往来源于永恒主义或要素主义;设置适应学生经验和个性发展的现代主题课程和活动课程,其基础一般与进步主义或存在主义有关;而帮助学生理解社会公平正义,以促进社会改良的课程,往往又与社会重构主义思想有联系。关于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哲学思考,可以从形而上学、认识论、逻辑学和价值论等方面的问题切人。  相似文献   
46.
中西方美学从古代开始就有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倾向,只是主流话语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本质主义,乃至形成了诸多美本质论。中国美本质论大体上围绕人们的生命体验而展开,从起初对自我生理感官愉悦的关注,逐渐提升为人类共同的善认识,乃至宇宙万物本真生命本性的领悟等视域逐渐扩大、层次不断提高的特征。西方美本质基本围绕客体本体论、主体本体论乃至主客体本体论而发展,呈现出诸如从宏大视野到狭隘视域,从自然宇宙之美到艺术之美等视域逐渐缩小,从形而上哲学到心理本能等层次逐渐降低的特征。中西方美学的共同缺憾是未能很好地继承老子、苏格拉底的反本质主义倾向,而走向了日益严峻乃至徒劳的本质主义。对美的正确态度应该是继承东方美学特有的一元论或不二论思维方式,既肯定本质又否定本质,乃至形成不取不舍、智慧圆融的观点。  相似文献   
47.
20世纪的美国,教师教育课程的"学术性"和"师范性"的关系始终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也是教师教育改革中难以平衡的问题。为此,巴格莱提出了以造就"教师学者"为宗旨的"任教学科内容专业化"的主张,这成为其教师教育课程思想的核心观点。系统解读和把握巴格莱的教师教育课程思想,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20世纪美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历史状况,而且对于转型期我国的教师教育与课程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8.
本研究意在阐释本质主义与建构主义两种思维范式对"问题学生"认识上的差异,指出"问题学生"是一种主观建构,是人为"标定"出来的,实际上他们是过程性的存在.  相似文献   
49.
“主客二分”是传统美学根深蒂固的运思方式,在这一思维模式下,传统美学试图寻求隐匿于美的现象之后的实体。反思主客二分思维范式,对美的本质的正确回答,应该超越执著于主客二分的本质主义,具有更为开放的理论视野。分析美学放弃了对于“美是什么”问题的理论思辨,却独辟走出美的本质困境的蹊径。  相似文献   
50.
新世纪以来,中国教育学研究中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之争愈演愈烈。但细读争论双方文本,不难发现在二者表面分歧的背后,正在逐渐形成一系列共识。所以要放弃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以非本质主义代替反本质主义,走本质主义与非本质主义相互依存,携手合作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